历史留给人们的思索

历史留给人们的思索

风吹云涌,惊涛拍岸。

当年,在新世纪即将到来,在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赶超日、韩两国已成定势之时,《人民日报》2009年2月10日刊出的一条消息,让国人备受鼓舞: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已处于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据英劳氏船级社统计,过去的一年,我国造船完工的总量为2881万吨,已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三成,而新接的订单和手持的订单分别为5818万吨和204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37.7%和35.5%,直逼韩国。在与日本、韩国等主要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我国船舶工业已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在造船的三大指标上,全面赶超日本和韩国,已是不容置疑指日可待之事……

这条简短的消息,欣喜地告诉我们,中国造船业经过短短30年迅猛的发展,不仅进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而且即将超越日、韩,独占世界造船行业的鳌头!

30年前,邓小平“赶船下海”,在发出“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一定要竞争过日本”的号令时,还被人质疑和讥诮为“乌托邦似的空想”“只是振奋人心的口号”;而今这位老人的预言和夙愿,已经提前实现,中国人近百年来在世界造船界的辛酸和屈辱,从此将洗刷得荡然无存!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个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乱象中,他的目光能够穿越历史和现实,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断和决策——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伟人。

中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市场衰落萧条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果断“赶船下海”;由于以柴树藩为代表的船舶工业几十万职工卧薪尝胆、浴血苦战,敢于与世界强手竞争,一枝独秀地实现了船舶出口,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如同春蚕破茧而出,终于见到了大自然明媚的春光。

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曾深有感慨地说过:“过去认为船舶出口那是想都不可能想的事,现在真正出口比较好的,还是船舶工业。”主管外贸出口的副总理李岚清也曾郑重地在会上讲道:“现在,我们国家唯一能够称得上出口型产业的,就是造船!”

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船舶工业的崛起,特别是大规模的船舶出口,也给国内其他产业带来福音,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良性循环的态势。

中国船舶大批量的出口,消耗了大量的中厚钢板,拉高了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和质量。如此,钢厂不约而同地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砂,到20世纪末,进口的铁矿砂已超过2亿吨,光运铁矿砂就需要7—8万吨的矿砂船800艘左右。这样一来,不光逼升了运费,同时又提高了矿砂船的需求量,最终船厂又能接到更多的订单。

造船产量增加的同时,需要大量的主机、辅机、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不光如此,造船业的勃然兴起,又解决了大批的人员就业。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日益增长,也需要大批海轮,特别是近几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的战略构想后,海上“丝绸之路”所需的远洋船舶将更大规模地增加。在全球造船业、航运业受惠于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时,中国的船厂当然也乐在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大量民用商船的建造,中国造船人不但很好地完成了邓小平赋予的“军民结合,以民养军”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而且在建造民船的过程中,必然极大提高了军用舰艇的建造能力、建造质量和技术水平,为中国海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驶向世界大洋提供了技术和能力保障——中国第一艘航母完美地建成下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造船业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就把一个身处大陆的中国,推向了海洋大国的地位。”2017年年初,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惊叹道。

当代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宋宜昌先生谈道:从中国海军的壮大和崛起中,我们来反观俄罗斯,自17世纪彼得大帝在芬兰湾建起首都彼得堡后,一直都在寻找通向温水的海洋之路,一直都在攻城略地,希望既成为一个陆上强国,又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在苏联最鼎盛的1953年到1979年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26年间,他们坐拥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拥有世界最高的钢产量,以及世界上训练有素的廉价工程师和工人,却一门心思建造核动力导弹潜艇、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直升机航母、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大量的导弹快艇和常规动力潜艇,甚至出了一位伟大的海军统帅戈尔什科夫元帅,他的成就足以和美国的马汉和德国的提尔皮茨媲美。但他们一门心思想与美国争锋,忽视了民船和世界市场,更没有想到造船技术和利润的关系。其结果,那些骄傲的军舰和潜艇,不是锈烂在新地岛和海参崴,就是卖给别国当娱乐设施。

今天的中国,这些年来在“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的战略策略下,在世界上非常低调,很少张扬和炫耀,可在不经意之间,离世界海洋强国之梦却越来越近。

历史就这样开着冷酷的玩笑。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曾经建造了世界一流商船和军舰的英格兰和美利坚大船坞,现在却长满青草,无人问津。美国自称统治着世界的海洋,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海上舰队,却早已放弃了民船制造,因为造船人工费用太高,造船不如买船。只好将纳税人大把的钱,用来养活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核动力航母船坞,养活缅因州巴恩钢铁公司的特种水面舰艇船坞等。

既要维持海上霸主的地位,又要拿出大把的美元来建造海军舰艇,难怪奥巴马在国内一片抗议声中,屡次砍掉海军建造核动力航母的计划。特朗普上台之后,尽管大呼大叫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要增加多少多少海军军费,要再造多少艘航空母舰、多少艘核动力潜艇,但恐怕也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要造1艘DDG1000型驱逐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竟要价40亿美元,造1艘1000吨级的隐形舰,英格尔斯公司竟要价10亿美元,比得上几架F-22战斗机的价钱了。这么昂贵的价钱,美国这个海洋霸主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呢?

反观中国,正如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所评论的那样:“中国从1980年承接2.7万吨散货船的破冰之举,到1999年承接30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初露锋芒;从在世界造船界名不见经传,到三大主要指标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优势;从5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对 ‘神舟七号’飞船进行海上接力测控,到中国海军舰队从浅蓝走向深蓝,纵横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仅仅用了30年时间。毋庸置疑,中国已名副其实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目前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特别是南海和东海的岛屿和海域争端,还将旷日持久纠缠不清;日、韩两个造船大国,也绝不会甘心于目前中国独家坐大的局面,激烈的市场竞争还会更加残酷和激烈——所以,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底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要见微知著,谨言慎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21世纪的晨光,已在召唤着准备远航的船队。太平洋的西海岸,中国这艘巨轮,拭去历史的风尘,抖落远征的疲惫,再度鸣响了起航的汽笛,开始新的远航……

天也茫茫,地也茫茫,水也茫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