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上谱写动人的歌
这是一片白茫茫的滩涂。
它位于长江和黄浦江流入东海的交汇处——崇明岛。它的形成是长江和黄浦江亿万年来从上游带来的泥沙沉淀而成。滩涂上,春日里只有泛绿的野蒿,冬日里只有干枯的芦苇。浑黄的江水涨涨落落、肥肥瘦瘦,打发着单调孤寂、亘古不变而又苍凉的岁月。
然而,上海沪东造船厂的决策者们,相中了这块因为荒凉无人问津的滩涂。

船厂宏大的作业现场
1993年年初,沪东造船厂为了扩大经济总量,与崇明大同乡政府、崇明交通局联合投资成立了一家企业——大东公司。这家企业的厂址就选择了这片滩涂。成立这家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先发展拆船业,等资金积累起来后建船坞发展修船业务,使沪东厂能拥有自己的船坞。
沪东造船厂连做梦也想有一个船坞。因为没有船坞,他们不能大幅度提高造船总量,好多眼皮底下的生意只能白白放过;没有船坞,处处受人掣肘,生产也不能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要想进入别人的坞中作业,有时真是求爹爹告奶奶呀!
“你们为何不买条旧船自己改造成浮船坞呢?”1993年5月28日,香港华润集团所属的华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锡祥等来沪东厂参加“华胜”号下水典礼时,知道了工厂的难处,他们向厂长周振柏建议。
周振柏厂长苦笑着摇了摇头。造船坞需要的钱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沪东厂继“七五”技改后,“八五”期间的技改项目即将结束,如果再申请贷款建船坞,从立项到论证,再到批准,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呢!
听了周厂长的介绍后,特别是知道了工厂与崇明合资成立大东公司的情况后,姜锡祥等极感兴趣,他们原本就打算在东南亚一带搞个船坞。于是,他们当即表示愿意借钱给沪东厂,直接买条大船回来改建浮船坞。
事情的发展意外地顺利。双方情投意合,一拍即合。5个月后,一家沪港合资企业就诞生了: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与此同时,他们立即开始在国际废旧船舶市场物色合适改建船坞的旧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12月初,有消息称,上海长江船业发展公司有条油轮在崇明岛完成冲滩。厂长助理蒋敏生一听这个消息,便喜不自禁地邀上两名高级工程师上了崇明岛。
这是一艘名叫“远声旅行家”号的油轮,1974年由日本建造,原载重量为23.4万吨。3位造船专家登船一看——这条旧船改成浮船坞,简直太好了!谈判也是意外的顺利,以不到400万美元成交。
成交的旧船体,如何对它实施改建呢?这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
滔滔的江水拍打着滩上枯萎的野草。远处,是茫茫的江水,浩渺的天际。此时,一个头发灰白的人,迈着沉稳的步子,缓缓行走在崇明岛的防波堤上。这是刚从澄西船厂考察回来的蒋敏生。改建浮船坞,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把旧船送到澄西船厂,利用那里的干船坞进行改建,但不利的是路途远、成本高、管理联系困难等。
蒋敏生走到防波堤的尽头,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而奇特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在这片滩涂上就地改建这艘油船呢?
这个想法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以致厂长周振柏在董事会上提出这个方案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可思议。
平心而论,要将这艘长252米、宽53米、高25米,宛若一座钢铁小山似的超级油轮,在这头顶青天、脚踏淤泥、施工条件差、作业环境恶劣的滩涂上改建成10万吨船坞,真令人太不可想象了。有人说,宁可重新造1艘10万吨的货船,也不愿承担这一庞然大物的改建工程!
但是,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周振柏在提出这一方案之前,他就同有关方面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过,虽然要冒一些风险,但也不算是盲目的。
为了节约一笔可观的资金,也为了避免长途来回拖运的周折,保证改建的工期,董事会同意了这个方案。
可要在这长满荒草和芦苇的滩涂上改建10万吨的浮船坞,这谈何容易!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没见过,在国外造船史上也无先例。改建的技术难题当然很多,没有奇招妙术是难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的。
辽阔的江面上一望无际,奔腾不息的江水拍打着一条已经斩头去尾的船身——这就是原日本建造的“远声旅行家”号油船。1994年8月24日,一声令下,两条拖轮拖着这条油船下了滩。下滩后的油轮像一座漂浮的小岛一样,在江面上慢慢向东移动。12个小时后,等再次涨潮时,在华润大东公司的江边准备冲滩。
在岸上观看巨轮冲滩的人渐渐散去,而在这艘油船上工作的人们,却只能顶着烈日待在滚烫的甲板上,等待下半夜的潮水到来。
12个小时的时间不算长,可对于连续多日苦干的人来说,是非常难熬的。此时他们已经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他们却无法休息。船体漂浮在水面上,有近10层楼房那么高的光滑船体,没有专用梯子是无法下来的。他们只好这样苦熬着。突然,一阵雷鸣,一场瓢泼似的暴雨劈头盖脸打来;可过了一会儿,太阳又钻出云层,像要把他们烤焦似的。
深夜2时20分,大江涨潮了,5条拖轮簇拥着巨大的船体——一声哨响,齐心协力,5条拖轮同时加大马力,一下子对着沙滩冲去!好,冲滩成功了!所有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哗哗的涛声与忘情的欢呼声,震颤着滩头沉寂的夜空。
冲滩结束之后,又出现了悲壮的一幕场景:四五十个人肩挨肩地共同扛着重达几百公斤、有手臂粗的尼龙绳,呼喊着号子,行走在滩涂上。他们必须抢在下一个大潮到来之前,将巨大的船体牢牢地固定在滩上。当人们走在江水里的时候,身上的工作服浸透了,大家干脆脱掉衣服,赤裸着上身,仅留一条短裤在水中工作。泥浆裹满了全身,在泥水中行走的人们,个个都成了泥人。
为了确保整个改建工程按计划进行,工厂选派了最有经验的领导指挥生产,并成立了现场指挥领导小组。同时还建立了安全、质量、动力、治安、消防、生活后勤等全套服务体系。
浮船坞改建的滩地设定在与防波堤成30度角的位置上。改建总方案确定先在船艏60米内进行抬船甲板改建,然后将旧船体中部相当于10层楼高的主甲板放到五六米处,将船纵壁割下移位至左右坞墙处;全船共分314个分段,绝大多数是用旧船体拆除后改建的。
重量达23.4万吨的旧油船,型深达25米多,要进行高空结构的拆解和移位吊装作业,只能在坞内设立行走式63吨液压吊车。这种没有先例的坞内设置40米高、自重达5000吨的高吊,进行自拆和自建10万吨船坞的建造法,是沪东厂的一大发明。
252米长、53米宽的超级油船,自由地放在滩涂上,受风浪和潮水的冲击,没有任何钢性基础作依托,要保证改建的精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困难一个接一个,但参加船坞改建的干部和工人,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退缩。
整个工程历时11个月,经历了4个战役:1994年8月24日,旧油船冲滩就位;12月12日坞内吊车安装成功;同日,63吨吊车吊起第1只分段,采取“蚕食作业法”开始作业,到第二年3月30日,抬船甲板贯通;4月1日起,大坞改建工作全面展开,历时5个月建成。
在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夜里,沪东厂的干部工人们,在骄阳似火的盛夏里,在北风呼啸的严寒中,头顶青天,脚踏淤泥,顽强进行作业。渴了,喝几口凉水;饿了,啃两个馒头;困了,在工地上打个盹儿——揣在他们心中的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浮船坞建造成功!
奇迹,简直是奇迹!
经过4个战役的激烈紧张的工作,原来那座伤痕累累、油漆剥落的庞然大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10万吨级的浮船坞。沪东造船厂创造奇迹的人们,硬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他们多年的夙愿,硬是把一艘旧油船改建成为符合钢质海轮规范,以及“ZC”大型钢质船坞规范的10万吨浮船坞!
1995年9月10日,浮船坞下滩成功;9月11日,浮船坞移到已经竣工的靠坞墩码头作业。当第一艘7万吨散货轮进坞,并被船坞从水中轻轻托出来时,那瓦蓝色巨大的坞体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它的怀中像拥抱着一个新生的孩子。两个由胡向遂老先生书写的刚劲恢宏的大字,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展现着它的骄傲和自豪——“华东”!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人真了不起,敢想敢干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来这里参观的外国专家们的评语。
“沪东造船厂在滩涂上成功地改建了大型浮船坞,这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骄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总经理王荣生如此评价道。
在崇明岛的这片滩涂上,一个现代化的造船基地正在形成。往日杂乱的野草和芦苇已经不复存在,替代它们的是宏伟的码头、宽阔的公路、繁忙的车间、来回穿梭的船舶。
从江面上传来的风声和涛声,轻轻地掠过“华东”号的头顶,仿佛在哼着一支动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