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震惊世界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不确定的海浪却构成了确定的大海;不确定的云层却构成了确定的天空——多么费解而又寻常的现象,多么奇妙而又复杂的自然!
短短两三年,中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作为,的确令人不可捉摸、不可思议!
1983年6月2日,香港《大公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东星”号圆满完成环球航行》为题,发表的一条通讯,引起世人的关注,更引起世界造船界和航运界震惊:
中国沪东造船厂为香港环球航运集团建造的第一艘3.6万吨货轮“东星”号,从去年12月起,至今年5月止,圆满完成了环球航程,随船的“保证工程师”杨效良提前从英国回国述职。
“东星”号是去年12月20日下午3点正式开始远航的。它满载磷矿粉、小麦等散装物资,先航行于太平洋瑙鲁岛、新西兰、所罗门、澳大利亚之间;再横渡太平洋,通过巴拿马运河至大西洋,航行于西德、加拿大、英国、美国之间。累计航程3万多海里,主机运行时间达2万2千多小时,各机电设备均告知正常,无停航事故。
中国沪东造船厂是国内颇具实力的一家大型船舶建造厂。“东星”轮是这个厂按照英国LR规范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船。基本设计和关键图纸是以日本大阪造船厂同型船的图纸为蓝本,经沪东厂“中国化”后,再作施工设计与生产设计。本轮有一层连续甲板、艏楼、艉楼均设于居住甲板室。其居住舱室及驾驶桥楼、机舱均设于艉部。全部用7道水密舱壁分隔为5个货舱、机舱和艏、艉尖舱。主甲板设置5台25吨单臂型甲板克令吊。
本轮于1981年11月开工,1982年3月上船台,8月下水。隆重的下水典礼由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邀请巴西总统夫人杜尔塞·菲格雷多主持并命名。典礼上,这个厂厂长邹子玉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日本、丹麦、巴西、挪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航运界和造船界600余人参加了下水仪典礼。
“东星”号远航后,备受各界关注。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受了冬季风的考验。北大西洋的冬季风浪使船体左右摇摆达25度,但是主机仍能以正常转速连续工作24天无故障,并保持了每小时14海里的前进速度。当20多米高的海浪扑上船头甲板,舱口盖水密封性能良好,5个货舱全部滴水不漏。
“东星”号还在远航巴拿马、汉堡、利物浦等港口时,接受了英劳氏验船师进行的主副机、吊车、消防、救生等设备年度检查,各缸套、活塞、活塞环、油头、曲轴、废气透平等,得到验船师满意的评论。汉堡环境保护机构检查了“东星”号燃油锅炉和废油、废水处理设备后,确认该轮无任何渗漏现象。
“东星”号的船东、船长和轮机长等,多次向有关方面反映该轮的建造质量令人满意之后,该厂随船“保证工程师”已提前回国。回国之前,该轮船长在他的述职报告上高兴地写下了一行字:“东星”号不愧是东方升起的新星!
……
“东星”号的建成和远航成功,表明了中国建造出口船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奏响了中国船舶工业向世界集团冲锋的序曲。随即,沪东造船厂建造的“马尼拉弗思”号、“世助”号、“悉尼”号、“苏腊巴亚”号;中华船厂为西德建造的“卡塔尼亚”号、“坎彭”号、“富克兰”号;上海船厂为西德建造的“诺德凯普”号,为中波公司建造的“华佗”号等船纷纷下水。
“中国建造的出口船,以排山倒海之趋势,以速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驶向世界,打进国际船舶市场,他们的作为令人深感吃惊!”日本《船舶世界》杂志发表的一位航运实业家的文章里如此惊呼道。
是的,在香港出版的《亚洲华尔街日报》,1982年4月7日登载了一条消息。消息称:近两年来,造船业呈世界性的下降趋势,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造船业不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异军突起。虽然衰退迫使亚洲其他国家的一些造船厂面临倒闭的危险,但大连、上海的造船厂1985年前的订单却已排得满满的。
中国从1980年开始接受外国船主订货以来,外国船主向中国造船厂订货量已达100万余吨!上海造船工业公司一位负责推销的经理说:“1985年以前,我们不再接受任何的船舶订货。”
外国船东不在别国订船,偏偏要订中国船舶,显然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质量优良和交货迅速。中国船厂要价比日本低15%,比韩国低10%。这些购买中国船的买主主要来自西德、新加坡、挪威、意大利和香港等地区。
对于整个世界船舶市场萎缩和衰退,而中国船舶工业异军突起这个现象,《工人日报》记者戴仁杰专门采访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柴树藩。
“1977年以后,邓小平副主席向造船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的方针,要以更多的力量来设计和建造民船,大力发展我国的水运事业。他还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要竞争过日本的任务。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艰难的路程,终于跨过了由买船到卖船这样具有历史性转折的一步,实在令人感到高兴!”柴树藩停了停,他沉思了一下接着说,“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我们除了感到高兴,更多的还是担心,我国的船舶在国际市场上能否长久地站稳脚跟?世界船舶市场风高浪险,暗礁丛生,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居安要思危,这是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的一句诤言和警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