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1991年6月28日。
上海,华东医院。
白色的天空,白色的墙壁,白色的被单。晶莹的液体,一滴滴从针管里滴落下来,滴进一个老人已经枯萎的血管之中。
他太累了。眼帘沉重,声音细微,像在荒原上走了好长好长的路一样衰弱。几十年来,他还没有安静地躺在床上这样休息过——可是,当他真正躺下来时,生命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就是在全国造船界享有崇高声望,原交通部副部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上海船舶公司董事长程望。
一辆灰色的轿车在医院门口停下,时任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理王荣生从车上下来,急匆匆往病房走去,他真想早一点见到他所崇敬的病中老领导。
1953年,王荣生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还未毕业时,程望当时已是中国船舶工业局局长。毕业前夕,学校要他去船舶工业局请著名造船专家辛一心先生来为应届毕业生讲话,以激励这些即将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学生们。
到了船舶工业局,他找到了辛一心先生后,辛一心却把他介绍给了程望局长。王荣生知道,上海刚刚解放,程望就和辛一心、沈岳瑞、钟思等造船界的专家向上海市军管会建议成立了船舶建造处,出色建造了大批船舶,打破了国民党对上海的经济封锁,解决了上海米、棉、煤的运输问题。当船舶建造处任务即将完成时,程望偕同钟思等同志多次赴北京向中央重工业部领导汇报,建议成立船舶工业局。经政务院批准,1950年10月,船舶工业局在上海宣告成立。船舶工业局这块牌子一挂,犹如一面旗帜,使在旧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立即聚集到了这面旗帜之下,使原来报国无门、献身无路的专业人才有了归宿和用武之地。船舶工业局由上海迁至北京后,成为六机部的前身。
程望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卓越的创业奠基人之一。
当时还作为学生的王荣生,去见这样一个领导干部,说实话还是有点忐忑不安的。可没想到他向程望局长说明来意后,程局长便欣然同意了。他十分谦和地让王荣生在他办公室坐下,热情地对他说:你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人,新中国马上要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旧中国的造船和其他工业一样,千疮百孔。新中国发展造船工业,就得依靠你们这一代人啊!程望短短的几句话,对于一个即将投身祖国建设的热血青年是多大的鼓励呀!至今追忆起来,已作为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的王荣生,对此还感慨不已:“程望同志是早年上海同济大学的毕业生,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工作实践磨炼。他博学多才,知识面很宽,但他对谁都谦虚有礼,诚信待人,重视人才,善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乐为所用,都视他为良师益友……”
第二年,已在武昌造船厂工作的王荣生,为了参加“六四”协定转让制造设备会议,当他来到北京,又见到程望局长时,程局长只看了他一眼,当即就说:我们认识。当他知道王荣生路上很疲惫时,就立即要王荣生到他办公室床上去睡觉,也不管王荣生肯不肯,强迫他要睡到中午12点以后。一个是与他并不十分熟识的基层一般人员,一个是资历颇深的高级干部,从这细微之处,可以窥见这位长者的为人和风范。
以后,程望又任国务院船舶工业统筹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交通部副部长。1982年5月,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程望又回到船舶系统,任副董事长、上海船舶工业公司董事长。
早在1977年,遵照邓小平同志“中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程望受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委托坐镇上海,组建第一个试点单位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他充分利用上海地区发展造船工业的一切有利条件,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关于船舶工业改组的决策。从1981年起,他在上海积极主持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海事技术学术和展览会,广交国际同行,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拓船舶与设备出口市场。他的业绩,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
一个已经在副部长岗位工作了多年的高级干部,却被调到一个地方任职,对于有的人来说恐怕不发点牢骚也要生点闷气。可程望却对周围的同志们诚恳而直率地说:“我们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许多还没见到胜利就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为什么要争高高低低呢?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能上能下。”
自从他担任上海船舶工业公司董事长后,就不再以副部长的身份出现。会见外宾他从不搞“门当户对”,国外来的大小董事长、总经理,他都要会见,只要有利于开拓船舶出口市场的事,他都不辞辛苦。从在北京当副部长到上海当董事长,他讲话从不要秘书代笔;他打电话,从不要让别人给他拨通;有客人来,不管是一个或几个,他都亲自倒水泡茶;平时送文件、材料给他,他常轻声说声“谢谢”。
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而且像他这样的干部上下班,派车接送一下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除外事活动外,一般都是挤公共汽车。刚开始,大家还不习惯,多次劝他,最后他表示:“如果同志们能尊重我的习惯,我会更高兴的。”
到过程望家的人都会说:“不像个副部长的家。”他住的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时组织上分配的旧房子;他平常使用的是一支普通的钢笔;茶叶筒利用的是一只棕色的药瓶;出差时,连把折伞也没有,还是用的一把老式黑布伞。他经常与外商打交道,一些外商为表示友好,常向他赠送些礼品,按规定有些钢笔之类的小礼品是可以个人留下的,可他收到的所有礼品一概上交。机关里的同志们都说,我们的程董事长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1986年5月,根据中央干部制度,程望同志该办离休手续了。总公司党组要王荣生副总经理找他谈一次话,征求并听取他的意见。程望很尊重王荣生的意见,非常谦虚地说:“中央有规定,我尊重党组的意见,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和要求。”不久,他就来北京愉快地办理了离休手续。
没想到,几十年都是忙忙碌碌、精神饱满的程望,而今突然病倒了,而且还是绝症!
推开病房门,王荣生轻轻地走到病床前。躺在病床上的程望,几十年来已为中国船舶事业熬尽了他的精力和心血。他的头发全白了,往日炯炯有神的眼睛已经深凹下去,连眼帘也松弛了,身体非常虚弱。听见有人来,他睁开了眼睛,看见了王荣生和随后进来的人,他眼睛中倏地闪过一丝光亮,用微弱的声音招呼大家坐下。
当时,国际船舶市场萧条、船价低廉,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很严峻的局面。一见面,程老就止住了大家对他关切的问候,急切地要王荣生给他谈谈总公司船舶出口的形势。
或许是程老知道生命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还关切地询问了总公司组织编写军工史的情况;又谈起他主持编写《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时的历史经验。他说:集中一点,就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要十分珍惜,要紧紧把它抓住,切莫白白错过。从船舶工业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清楚地反映了这一规律——程老一谈到船舶工业,仿佛他已经不是一个病人,生命中又灌注了新的活力。
他太挚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中国船舶事业了。
“老王啊,我希望,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海事会,一定要坚持下去;另外,我向组织上建议,筹建一座中国船舶历史博物馆……”已处于生命最后时刻的程望,他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中国的船舶事业,真是情真真、意切切。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感染着王荣生,也感染着在场的同志们。最后,他紧紧握住王荣生的手,目光中充满深深的期待,“请你,转告总公司党组,转告船舶战线的同志们,我们目前正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但是……”
程望讲到这里,提高了有些微弱的声音:“我们,建造出口船,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10年寒窗般的努力,打开了国际船舶市场,带动了整个船舶工业的发展。不管再困难,哪怕能坚持到仅造1条出口船也是好的!这标志着中国船舶在国际市场中的存在!”程望喘了一口气,又重复道,“告诉同志们,哪怕只造1条出口船,也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去!……”
“程老,我一定转告党组,转告同志们。”王荣生紧紧握住程望的手,他的眼睛禁不住潮湿了。
程望同志走了。他留给中国船舶工业战线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将是永存的——人们至今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
“哪怕仅造1条出口船,也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程老的这个临终嘱咐,时时都在王荣生和他的同志们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