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
新华路是太仓一条历史悠久、贯通城区的东西向主干道,由于是城区最长最宽的街,所以古代即称为“大街”。
北宋时,在大街的卖秧桥处就十分热闹。当时设置节制司酒库,分司酒税,地点就在武陵桥(时也称大桥)北堍大街处,俗称卫前湾。那里“皆秦楼楚馆,舞榭歌台”,便于收税。宋、元两代,当时最为有名的沧江风月楼酒家就在宝积巷与大街相交处,时歌舞筵唱,通宵不绝。近旁在卖秧桥西堍大街北,有鼓楼,还有市舶提举分司,检查出入港口的船舶,征收商税等。
在元代,最值得我们太仓人称道的,就是太仓港口和城市的崛起而成为海漕、商贸之大港。随着太仓地位的突显,元政府对太仓所在的昆山的行政级别做了调整,先是元贞元年(1295)升昆山县为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又把昆山州治从马鞍山南麓迁于太仓。次年知州王安贞建庙学(设于孔庙中的学校),时称昆山州学,此为太仓州学之发端。至正十七年(1357)昆山州治又迁回马鞍山(今昆山南),州学同迁。明初,在太仓建太仓、镇海两卫,遂设卫学同时建学宫即孔庙。明弘治十年(1497)都御使朱瑄、御使刘廷瓒采已故乡人前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陆容议疏:“请割昆山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双凤乡,嘉定乐智、循义两乡,建太仓州领崇明县隶苏州府。”朱瑄并根据陆容生前所陈,拟就请立州治疏略,详曰其有“六利”。上准奏,遂设太仓州。于是将太仓卫学改为太仓州学。此后,随着太仓州学在太仓及周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文人墨客觉得“大街”这个名称有点土气,特别是与当时南北向的武陵街名不匹配,于是他们根据孔子的中庸之道,将这条大街改名为中和街。
明清两代,中和街特别是在原北壕弄口至卖秧桥东百余米处,还先后开办了众多药店、商店、粮店、布店、书场、戏院、茶馆、旅馆等,其中不乏百年老店。
作为古代太仓州城的主干道,不少有名的府第均坐落在这条街上,如王掞的宰相府,张溥伯父、明天启年间南京工部尚书张辅之所建的“尚书第”,还有探花第、状元府、太师第等。街上及周边还有弇山园、汪园、蒋园、毕家花园、洞庭分秀园等有名的园林。
进入民国后先是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战争,接着在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太仓,这条老大街上的商业闹市区惨遭日军纵火焚烧三天三夜,元气大伤。其后日伪实行清乡封锁,中和街上的商业更加萧条。抗战胜利后,正待恢复元气,又值解放战争爆发,通货膨胀,街上的商店更是乏力经营,苦苦支撑。而此时太仓的国民党徒又把中和街(路)改名为中正路。
“大街”旁边的致和塘旧貌
四九年后,中正路之名首当其冲被取消。接着先是广大百姓都将此街又呼为大街,此后官方将这条路划分为六条街:
西门街:现204 国道至公园弄;
新仓街:公园弄至卖秧桥;
新华街:卖秧桥到现人民南路;
新民街:人民南路到府南街;
新东街:府南街到东港路;
东门街:东港路至东门。其中新华街最短,只有一百六十七米。但整条路我们小时候仍习惯称之为大街。
这条路的路面原为砖石铺砌,民国二十七年(1938)时,西门到因果桥(相当于后来的西门街一段、新仓街、新华街和新民街)路段进行翻修,由三米拓宽为五米。民国三十六年(1947)10 月整修西门至锡沪公路(现204 国道)段路面一百五十米。
四九年后政府对原有道路逐步进行整修改造,还新建了不少沥青或混凝土路面的马路。在1978年实施系统街道拓宽改建工程时,首先就是从这条路的西门口到卖秧桥开始的,时改造全长约一千零五十米,由五米宽的弹石路(指车行道,下同)拓宽为九米宽的沥青路。接着对卖秧桥东堍至致和桥全长约一百七十米的路段进行改造,由五米宽的弹石路拓宽为九米的混凝土路。此后又先后对新民街、县府街、新东街、西门街等进行拓宽改造。
老太仓的“大街”是新华路的前身,由西向东依次为西门街、新仓街、新华街、新民街、新东街、东门街。图为20 世纪70年代的新华街。
至2005年末,在市区道路建设告一段落后,有关部门对新路进行统一标志时,将新华路分为两部分:204 国道至太平路之间的原西门街、新仓街、新华街统称为新华西路;原新民街、新东街和东门街的一段统称为新华东路。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