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 桥

皋 桥

皋桥,原名兴福桥,又名高桥,位于城厢镇新华西路南侧。跨致和塘,南北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皋桥由里人郭普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原名兴福桥,或许是取“欢乐幸福”之意;又名高桥,据说后来有人嫌“高桥”名太俗,遂用同音字改称其为“皋桥”。

皋桥

皋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为青石质地。全长十八点九米,矢高四点一米,净跨十点四米,中宽四点九米。地栿(仰天石)外侧中央雕刻“兴福”二字,装饰莲花万字纹饰。金刚墙内立石柱,西南石柱有铭文两行共十七字:“南隅朱氏妙亭助柱四条增崇福寿延长者。”由此推测,该桥为当年众姓捐助所建。桥孔内券石上有题记四行:

劝缘金十四总管

东岳都劝缘忠正刘真君

打供金元七太保

皋桥桥面

岁次甲戌元统二年……建。

刻铭拱劵长六十四厘米,宽二十八厘米,桥上下均装饰以浮雕云纹和荷花纹饰。整座桥梁在绿树掩映、碧波相衬之下,更显得苍古朴拙,耐人寻味。

皋桥之所以被今人看重、珍惜和爱护,除了它自身拥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外,还与它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溥宅第就在它附近。

张溥宅第在新华西路57 号,与皋桥隔街相望。此宅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占地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五百零七平方米,包括建筑实体和张溥遗迹陈列,前者展示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王锡爵故居颇有不同),后者则系统地介绍了张溥的生平事迹。该宅第是一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落三进尚书府第,原为张灏的产业。张灏,字夷令,明太仓人,工部尚书张辅之儿子,张溥从兄。此宅后为张溥所居。其中由官帽厅、堂楼和后楼组成的通转走马楼,俗称“迷宫”,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纪念价值。

皋桥与张溥宅第均为国家级文物,它们相倚相傍,相得益彰。人们在朗月清风之际,站立在皋桥之上,似乎可以领略到明代末期惨烈的时政局势和风风雨雨,于是乎可以说:桥以人而显,人以桥而名。

此外,与张溥宅第紧相邻者为江南丝竹馆。这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四百六十平方米。太仓一地为江南丝竹发源之地,目前太仓与上海的丝竹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馆内设置了江南丝竹沿革史料图片展览、旧时代乐器展览、江南丝竹重要资料展览,丝竹影视茶座、丝竹现场演奏、丝竹活动图片展览等。

闲步在皋桥上,眺望一座货真价实的明代古建筑,想象着明代上空飘浮的烟雨风云,聆听今人弹奏出的丝竹之音,古风今韵,扑面而来,好不惬意。

因年代久远,皋桥经历了将近七百年的风雨浸淫,桥上存有青石残断雕花栏板三块,桥身亦有若干处破损,但桥体仍然坚固如初。现经修复,状貌可观,环境雅致,可通行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元代古桥梁,有关部门在皋桥西侧约二十米处新建一座康乐桥,通车通人。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