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老街桥

浏河老街桥

浏河镇的发达始于元朝,因漕运而兴盛,澛漕河名声响亮,架于澛漕河之上的水带桥也名闻遐迩。当时的澛漕河可不是现在所见之窄窄的小河沟,而是水势汪洋的漕运大“通衢”。澛漕河口外便是浏河出海口,沿浏河出海口,“粮艘商船,鳞次栉比,高樯大桅,集如林木”,而口外开阔,“水势洪驶,宽十余里,少无迂曲,直下大海”,也非今日浏河口之拥堵淤浅之状。

澛漕河两岸老街之上楼宇相连,鳞次栉比。多为两层楼宇,小青瓦覆面,精巧别致,窗扇相对,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隔窗即可对话。老街虽不过三四百米长,却古韵十足。步入老街,古朴之气悠然而至,街道狭长、逼仄,宽不过三米,所谓“一扁担”宽。仰头望去,一抹蓝天,一片白云,一道阳光,仿佛“一线天”就在眼前。

澛漕河两岸老街区保留了传统的街区模式,沿街店宅组成了街市。店宅通常为前后两进,进深长者为三进,贴近河埠的总是最后一进,做天井使用。前店后宅式居家风格形成了前面为商店,中间为客堂,后面为天井的基本格局。这样的格局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河岸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埠码头(水桥),有的码头直接筑入住户居室之内,通常延伸到天井内,为以船只为载体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提供了便利。

河通南北,桥连东西。浏河镇老街桥,首推澛漕河上的水带桥,其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其桥取名有唐代日本遣唐使“一衣带水”之说,也有宋代日本遣宋使“腰带坠水”之说,均与中日历史上友好交往有关。

澛漕河上,除了与浏河(今老浏河)相接的河口上的水带桥外,向北尚有中津桥、永安桥。此两桥均始建于清末,石质平桥,都是太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修复工程时,在永安桥与中津桥中间增加了一座仿古石构件圆形拱桥。以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的号命名,称为茹经桥。

永安桥再往北,有座北石桥,浏河的老居民习惯称它为“杀人桥”,其名来历,有说是因为林则徐在这里杀贪官,也有说是日本人在这里杀中国人。古镇改造时,因此桥与明德学校仅一街之隔,又为纪念从明德走出的科学巨匠吴健雄,便将此桥更名为明德桥。

浏河之上建桥,晚了许多时候,也许是当时河太宽阔,水势太汹涌,潮起潮落,直入汪洋,按当时的技术水准,困难很大。所以记载中的浏河之上的老街桥,当自清代始。清代随着入海口东移,浏河渐次变窄,水势也平缓许多,为造桥提供了可能。浏河上最早的造桥记载,是在清康熙年间。清康熙十年(1671),江苏巡抚马祐、布政史慕天颜奏准疏浚浏河全程,并筑大闸于河上,为了便于市民通行,同时建木桥于大闸西边之河上。此闸史称康熙大闸,亦称天妃闸;此桥就是现在有名的老浮桥。老浮桥是俗称,正式名字是宁海桥。

浏河老浮桥

浏河之上的第二座老桥就是新闸桥。清雍正时期,康熙大闸已坍圮。雍正八年(1730),在原康熙大闸西边数百米的浏河上,重建水闸,是谓雍正新闸。雍正新闸的附属行人通道,具有桥的功能。后来闸的功能废弃以后,闸的上层建筑被拆除,当地绅民于是在闸墩上铺就桥面,闸便成为专职之桥,人们称之为新闸桥。民国时期,沪太公路建成后,新闸桥面灌注砂石,成为公路桥,直到今天。当然,如今新闸桥之桥面,已非砂石,而是沥青混凝土了。但桥墩依旧,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老浮桥上的第三座老桥,俗称新浮桥。其时,浏河已“退化”为市河,道光年间,为方便市民过往,就在老浮桥东面一百多米处,原康熙闸址造木桥一座,取名平洋桥,也就是新浮桥。因原闸基深埋巨石,上部又被淤泥覆盖,故打下的桩木难以入土扎牢根,所以此桥建成后仅二十年就坍废。乾隆以后屡建屡坍。民国十三年(1924)江浙战争中被毁,窘于财力,一直未能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桥的建造又被提到议事日程。1963年,终于在此桥原处重建简易水泥桥一座,宽仅二米左右,仅供行人来往,无法通行汽车。因为方便了市民来往,被称为利民桥。1990年拆除了已不合形势需要的利民桥,在其址东侧建钢混结构大桥一座,可通汽车(两车道),命名为迎福桥,其重修的南北道路则称为迎福路。平洋桥之名从此泯灭,几不为人知。进入21 世纪后,迎福桥桥栏做过一次大修,原水泥栏杆换成青石栏板,且栏板上镌刻各式字体的福字,显得古色古香。

1958年开凿了新浏河以后,贯通浏河镇内的浏河便称为老浏河,老浏河上自东向西,有龙王湾大桥、迎福桥、老浮桥、新闸桥。其中迎福桥、老浮桥、新闸桥的前身都是古桥。

除此之外,在浏河镇上,曾有筑于浏河北转河口(转河是浏河的分流河道,分南北转河,北转河向北贯入澛漕河)的海宁桥。此桥系康熙十二年(1673)由镇富户陈信捐资独建。该桥为石拱桥,长六丈二尺,宽一丈二尺,拱体二丈四尺。是北通茜泾的要道。今已不存。

(焦铜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