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新桥

沙溪新桥

新桥,原名利济桥,位于沙溪镇西市街北弄东侧,跨老七浦塘,南北向。1981年被列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重新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桥桥栏和石阶

《沙头里志》卷二“桥梁”载:“新桥,通津桥东,向木。崇祯甲戌(1634)易石,一洞。北堍造更楼,今废。”桑悦《太仓州志》中载有“义济桥”,跨七浦塘,在沙头镇,疑即新桥在易石之前的名称。该桥原来为木桥,初建年代不详,直到明崇祯七年(1634)才易木为石,建成单孔石拱桥。当时桥北堍还建有更楼,作为城防设施之一。到清乾隆年间更楼已经废毁。该桥长十五点三米,堍宽三点二三米,面宽二点七七米,矢高七点二米,净跨三点一六米。金刚墙、桥面、拱券石保存完好。圆形拱券由七块券石砌筑。西面桥栏下部一条横石上雕琢有三个扇形,里面镌刻“利济桥”三字,这是它的正式名称。桥门洞两旁的石柱上均刻有桥联,西面的桥联为:“何处传书,想黄石赤松□□(下面两字因旁边人家造屋,筑起了石驳岸而被遮挡);有谁题柱,乘高车驷马而来。”东面的桥联为:“娄江映带,问何时潮接唯亭;印水回环,看此地钟声古寺。”上联提到了“潮到唯亭出状元”的历史传说,下联则点出了沙溪古八景之一的“长寿钟声”。

新桥桥面雕刻图案

这是一座很有历史况味的桥梁。它自重建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历史。在它重建后不久,便遇上了明清朝代更迭的风云突变,清兵锋镝降临沙溪之时,此桥成了河南街一带百姓向北逃难的通道,这在清初沙溪人吕楠的纪实文章《沙溪兵煌纪略》中有所反映。当然,这座桥梁不仅承载了历史上的苦难和艰辛,也记录了时代发展的焕新和辉煌。原太仓县政协委员、沙溪医院退休药剂师程忠林先生的家就住在新桥南堍,他深情地回忆道:“解放太仓、上海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新桥上往南去的(新桥南端的新七浦塘是1956年底至1957年1 月新开挖出的,四九年时还是一块平陆,没有河道阻隔,可以由此而往太仓),因此,这是一座通向解放太仓、解放上海乃至解放全国的桥梁。”沙溪中学原副校长吴汝铭和沙溪商界元老陈振声两先生在《沙溪解放见闻录》一文中对此也有记载:“解放军进镇当晚,有哨兵手执铁皮土话筒,立在新桥上,宣传解放军‘约法八章’,安定民心。沙溪镇人民吃过日本人占领的苦头和受过反动派部队的骚扰,看到兵就害怕。但今天目睹了这一群赤足着布草鞋,身穿褪了色的草绿布军装,斜挂子弹带,军帽上一颗闪闪红星,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这样一支艰苦朴素、纪律严明的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立即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整条街盛赞人民子弟兵。”这是一种巧合吗?新桥,这个名称虽然缺少了一点古韵古味,可它无疑为古老的沙溪镇迎来了一缕新的曙光,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迎接新时代到来的一座桥梁。

新桥南堍东侧一节桥栏保持原状

其实千万不要误会了,“新桥”这个名称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如上面引述的清乾隆年间写成的《沙头里志》中就称它为“新桥”,这是与它重建之前的“旧桥”相对而言的,一直延续至今。

新桥在过去的岁月中修理过多次,故桥容桥貌一直显得较新。四九年后因桥栏中的青砖有所浮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遂用水泥粉饰加固,以至于丧失了部分旧貌和古韵。直到2000年后的一次大修理过程中,将几乎所有桥栏中间的青砖换成了同一规格的城砖,仅仅在桥南堍一节保留了原有的全部青砖,如此既保存了一份古韵,又增添了些许新意,让人们在踱步此桥时得以欣赏和体验历史文化遗存的风味。

令人赞赏不绝、更具传奇意味和色彩的是,从新桥北堍到沙溪老街的二十米左右距离内,20 世纪80、90年代中,一共走出了九位大学生,其中有北京电视台国际部的著名编导和主持人孔杰,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薛兆泓,几乎每个门户内都有大学生走出,当时这条弄堂内的所有小孩后来都成了“天之骄子”,因此被当地人诩为“风水宝地”。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