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泰三图里老街

利泰三图里老街

利泰三图里早先只表示一个区域,明清时地方基层区域改乡为都,改里为图。沙溪鹿鹤泾西侧属三图,1903年随着济泰纱厂(利泰纱厂的前身)的建设与运行,许多客籍员工聚居由此,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历史街区。现在三图里就是那条南北约二百米长的劳动村弄。

济泰纱厂初创时期,工人主要来源为当地的农民。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势力的入侵,土地的兼并开发,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状态,再者因为进厂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吸引了部分农民前来打工。只是当时工厂主要招收承担繁重工作的男工,尚未形成以女工为主体的状态。

这些当地工人一般家有一亩三分地,农忙时回家种田,农闲时进厂做工,兼有亦工亦农的性质。由此造成工厂劳动力的不稳定,与工厂的社会化大生产极不协调。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厂方开始招收雇用外籍工人。清末民初,苏北灾荒频仍,大量饥民来苏南寻工谋生,其中一部分成为济泰的早期外籍工人。此后通过互相介绍,苏北人越来越多。据三图里老工人回忆,他们祖上都是划船过来,然后在鹿鹤泾畔驻扎的。

三图里,即今劳动村弄一带。

济泰时期没有工人宿舍,苏北籍的工人则以船为家,集中在厂区周围的河浜里,百十条小船一条挨着一条。船破了,用稻草、席子在河滩搭个窝棚,俗称“滚地龙”,算是安居定业。这种窝棚冬天四周透风、冷如冰窟,夏天又热如蒸笼;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落小雨。整个居住区潮湿、拥挤、龌龊,疾病流行。

三图里

1930年,利泰的客籍工人和女工、童工比例逐步增多,客籍工人人数占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利泰老板朱静安为了稳定人力资源,在鹿鹤泾西侧一片荒地搭建了一百三十间草房。每间草房每月收取租金小洋六角。但大多数因交不起更多房租,祖孙三代挤在一间,没有床也没有桌子,只求栖身之所。工人上班两班倒,家中仅老人和小孩留守,难免会用火不慎,时常发生火灾,由于草房易燃又连在一起,一烧一大片。仅1939年,在一百多天里,就连续发生三次大火,最严重的一次烧毁六十多间草房,造成几百人无家可归,露宿在坟茔和树林里。由此三图里还有一个俗称“三多里”,即草棚多、火灾多、客帮多。

原来在厂南门到三图里有一座跨河小桥,三图里工人上下班都从小桥过往。据说在济泰时期,厂方在三图里西侧建造过五间东西向砖木结构的平房,主要供职员居住,不可能惠及普通工人。

利泰公私合营后,为改善员工住宿,在三图里东侧建造了十四间南北向砖木结构的连体平房,原住居民都称十四间。这些公房的建成为一些成家的夫妻改善了居住环境,还给一些引进技工创造了住宿条件。1970年后,在道路西侧逐渐建造了多幢南北向的职工住宅。

十四间房

大量苏北籍(以盐城、宝应、扬州居多)工人在三图里生活、繁衍,尽管来自各个地方,大家相互尊重,相处和睦。随着员工经济实力的提升,在三图里私人改建住宅也逐渐兴起,洋房别墅随处可见,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建成于1954年的民宅。目前,劳动村弄一路往南,随处可见小卖部与点心摊,老人坐在沿街门口聊家常,民风淳朴。还有的依然保持着家乡的习俗,如苏北人过“七月半”。

说起三图里老街,附近鹿鹤泾西侧的曹家坟亦值得一叙。民间传言:七十二家曹家坟,三图里独一家。传说曹家的祖上是一位忠臣被错斩,皇上就赐一个“金首”予以平反。但全国七十二座曹家坟,老百姓所听闻的金头到底在哪座坟里,却是个谜。曹家坟规制宏大,整个墓区用花岗岩石条如插柱包围。里面植有松树柏树,坟头众多。曹家家属就住在沙溪大木桥堍。朱家从清朝后期接手守墓,每年曹家过时节上坟就会给些钱财。四九年后,曹家设立的守墓用房由公家没收分配给了朱家。

1958年,沙溪六大队提出对曹家坟(地处十四间房南面)平整的请求。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由大队组织人员挖掘。现场由沙溪派出所袁同志负责。坟墓用糯米石膏砌成,异常牢固,农民挖了好几天,以致观者如潮,各种传言亦随风而起。打开墓室发现有一块石碑,碑文书: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沙溪曹公暨配顾恭人合葬之墓。还有一套棺材,即大的棺材里面又有一个小的棺材,内有二具被布包裹的尸体,尚见古代衣饰,随葬物品未见。尸体由于浸泡在水银里,被大队一个哑子掩埋在三图里西边的小河浜。绰号“小和尚”负责舀水银,积攒后上缴到沙溪银行,得到收据一张。该地平整后就种植庄稼,现在已被一片房屋所覆盖。据《古代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身份对照,确认墓主是曹逵(明代太仓人,字履中,号沙溪,为御史)。

(陈校章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