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街

南门街

古代大南门至长春弄为城南的主街道,北接武陵街。当时东西向的主干道为大街,即现在的新华路;而南北向的主干道则是由城南主街道、武陵街与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宝积巷,也就是后来的北壕弄组成。由于处于南北向主干道上,故城南主街道得南大街之名。四九年后改称南门街,据《城厢镇志》载,1949年时城厢镇管辖的十三条街道之中就有南门街。时路面为碎砖石铺砌,宽三米。粉碎“四人帮”后,至1992年,碎石路面逐步翻建成混凝土路面。与此同时,随着新建的人民路成为贯通城区南北的直线主干道,由南门街、武陵街、北壕弄组成的原南北主干道功能逐渐减弱。近年来随着城区拆建改造,上海路的建成,现在南门街与武陵街之间以城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的上海路为界。

我家虽然住在新华街的一致堂,但由于祖母喜欢看戏,所以我对南门街与武陵街交会处的和平剧场印象颇深(民国时武陵街与南大街曾被统称为南门大街,简称南大街,该剧场在镇民桥即陈门泾桥北首,属武陵街地面)。记得曾随祖母在和平剧场看过大戏《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所设的机关布景极为吸引我的眼球。这个剧场的前身是太仓第一个现代影剧院——群乐戏院,为民国十五年(1926)甲子俱乐部在新民桥北首所建,有座位九百个,先是放映电影。民国十六年(1927)扩建舞台,并先后邀请水陆班演出京剧、王美玉班演唱文明戏、莫悟奇表演魔术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入侵时城内后来办的新民戏院被炸毁,而群乐戏院却幸免于难,并一直维持到四九年后,1952年改名为和平剧场。1956年,和平剧场实行公私合营。时县人委大礼堂改为太仓电影院;1962年县文教局又将飞云桥西一所工厂的厂房改建为太仓剧院,有座位一千零五十个。1978年,改革开放后,位于人民北路的人民影剧院建成开业,有座位一千五百二十个。于是,房屋及设施已经陈旧的和平剧场停业,并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太仓最早的剧场共历时五十二年。

在夏天看戏,祖母有时还会给我买冷饮。而太仓最早的冷饮店就开在当年群乐戏院前埭的楼上。民国十六年(1927)开业,当时人称饮冰室,兼备膳点。初夏开业,入秋停业。在和平剧场时,记得供应的冷饮大多是来自上海的光明牌冷饮,有棒冰、冰砖、冰激凌、刨冰等。

这条街上的印刷厂,与我家也有些渊源。20 世纪20年代,浏河的小学教师、国民党员朱铁英,在我家一致堂创办《平民日报》。抗战胜利后,他以陆京士名义发起开设胜利印务局,发行股票,集资经营,将局址设在南门街。有四开平台机一台、圆盘机二架和锁线机,并备有铸字机铜模,可自浇铅字,设备较完整。《平民日报》也随之搬到印刷厂。四九年前夕,朱匿居上海,由徐保瑛代管。四九年后太仓政府委项志群管理,1952年改为地方国营太仓胜利印刷厂。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双凤、浮桥、沙溪和浏河四个印刷所全部并入胜利印刷厂,并改名为太仓印刷厂。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厂迁至小北门。此外,“大跃进”时在南门街建有长江化工厂、太仓县农药厂等。改革开放后,南门街两侧先后建有轻工助剂厂、华联精细化工厂、太仓县第二精细化工厂、显像管厂、县烟草专卖局等。

这条街上的小学,早期有镇洋知县于同治七年(1867)所办的城南义塾,地点在南门内福德土地祠。后来的南大街小学,系1958年创办,始设单班,1962年改为完小,隶城小管辖。“文革”期间,整所学校搬迁至长春大队,更名为长春小学。1987年改名为太仓县城厢镇第二小学,2000年随着南门街的拆建被撤销。

这条街上也有古迹——四先生祠旧址。系清光绪年间,邑人在镇民桥南堍,南门大街西首,就民宅而建,春秋致祭以示敬仰。四先生是指明末清初的陆世仪、陈瑚、汪士韶、盛敬四位先生,他们或精研理学,或以利民见称,或以正直著闻,或崇尚气节,或笃于昆季。旧时代影响很大,数百年不衰。但可惜的是随着老城区改造,此遗址已湮没。

近年,在进行南门地段综合改造时,又重修南园路到新浏河的南门街路段,改为宽阔的大道。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