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桥

陈抟桥

陈抟桥,原在今四清桥址,位于沙溪镇西市社区居委会,连接西门街与西市街。跨北横沥,东西向。后于1966年4 月,原桥拆除改建后,易名为四清桥。直至2011年在原址往北近百米处重建石梁平桥,沿袭旧名,连接北弄和塘坊弄,成为沙溪横沥游览区的一处景点。

《沙头里志》卷二“桥梁”载:“陈抟桥,跨北横沥。相传希夷曾憩息于此,故云。一名陈段桥,陈段二姓造。雍正四年(1726)重建易石。”由此可知,此桥初时由陈、段两户人家合作共建,桥成后即称之为陈段桥,初建时或为木桥,或为竹桥,详情不可考,后来重建才改成石桥。也许后人觉得“陈段桥”名缺少一点意蕴,而“陈段”与“陈抟”在当地方言中谐音,因此渐转今名。

陈抟桥现况(摄于2018年)

关于陈抟曾憩息于此的传说是这样的:有一次道教得道高士陈抟云游至此,渐觉困倦,便倒下憩息,想不到这一觉竟睡了八百年,醒来后早已经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于是飘然而去,镇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件奇事,在陈抟睡觉的地方,造起了这座石桥,并取名为陈抟桥。

在陈抟桥上往北远眺横沥河两岸(摄于2018年)

沙溪陈抟桥因陈抟一觉八百年而名实不足信,但是因为尊崇陈抟的道教学说而将该桥取名为陈抟桥还是可信的。沙溪一地佛道传统根深蒂固,早在唐代龙朔元年(661),就有了法华庵,后来长寿寺、延真道院、延禧万寿观等寺庙曾经同时并存,蔚为壮观。四九年前夕,沙溪登记在册的道士就有一百多人。

历史上确实有陈抟其人。陈抟(871—989),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这样长寿,即便是当今时代,也是极为少见的。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系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他的一生,颇多传奇色彩,其中以善睡最为有名。据历史记载,他曾经作过一篇《对御歌》,通篇将一个“睡”字刻画得淋漓尽致。歌云:“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于齐治平之道颇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与心得。太平兴国初年,他应诏入阙,皇帝听闻他的名声,遂放下了架子,向他询问济世兴邦安民之术。他推辞不过,便索要了笔墨纸张,写下了“远近轻重”,随后解释道:远即远招贤士,近则近去佞臣,轻要轻赋万民,重需重赏三军。可惜皇帝只是敷衍,对这几条治国良策并没有很好地采纳和实施。陈抟因此心灰意懒,就放弃了入世从政济世的初衷,在宋初正式出家当起了道士。他通过潜心研究,撰写出了《无极图》《玄指篇》以及《正易心法注》等道家著名著作。他所创立的“先天易学”学说,对于理学和道教都具有开源拓展的功绩。即使像他的被人们传为美谈的“睡”功,其实根本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一种病态的嗜睡和昏睡,而是修为十分高超、常人难以企及的气功,在道教学说中被称之为“蛰虫法”“胎息法”。“陈抟一觉八百年”就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极尽夸张之说,让人既羡慕又难以置信。然而有一次皇帝心血来潮,为了验证他的这种睡功的真假和优劣,召他入殿后,故意将他关在一间屋子里面,而他居然不惊不忧,似乎若无其事、无动于衷,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月而未醒,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折服。他在《无极图》和《玄指篇》等著作中,还系统地阐述了内丹大道,对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助益很大。

对于这样一位奇人,在信奉佛道的古代沙溪镇,自然会钦敬有加,因此将陈抟之名作为桥名,不仅可能,而且被当地人视为一种荣幸。

时至1966年初,北横沥河拓宽,陈抟桥亦被拆除后予以重建。当时正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亦称“四清”运动)后期、“文化大革命”前夕,“左”倾思潮一波又一波如海潮般汹涌袭来,大有淹没一切之势,正确的宗教政策,优良的传统文化,非但得不到认真贯彻执行和发扬光大,相反被扭曲得面目皆非,被批判得体无完肤,“陈抟桥”这个名称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用当时的话说,是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里了,因此重建后的桥梁名称也随之变成了适应当时政治形势需要的“四清桥”了,陈抟桥从此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消失了四十余年。直到2011年后,异地重建的陈抟桥才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建的陈抟桥为石梁平桥,一孔方形。如今横架在桥面两侧的两块长条石就是原来陈抟桥上的旧物。该桥桥长十五米,宽三米,桥洞两侧镌刻有对联。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