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老街
西郊老街是太仓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东起大西门外,西至吴塘桥,东西向,全长约一点五公里,实际是古代太仓城区主干道大街的延伸。河南有下塘街,长约零点五公里。街北有小道东西向平行而过。南有娄江,东接盐铁塘,西通吴塘,水陆交通方便。民国十六年(1927)奉行村制,市镇称街;民国十八年(1929)设西郊镇,老街遂指代西郊镇,街北小道后逐渐成为锡浏公路。西郊镇于1954年在区划调整时就被撤销,但西郊老街一直顽强地存在着。
这条古老街道的西部由于沿街临河水面开阔,曾是太仓通往京城的水道咽喉,旧有海宁驿。“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海宁”之名,源自海宁禅寺(其遗址在现弇山园,进门右手边)。明正统八年(1443),太仓卫指挥使马兴由此构屋建馆,号“娄江西馆”,后改称驿馆,嘉靖年间重建,改称西关驿馆,清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年毁。光绪元年(1875)又重设驿,建正厅三间,围墙一道,并称“官厅”,兼有迎接由水路到太仓官员的作用。该处位于娄江之北岸,沿岸河面开阔,娄江向西一往无边,水天一色。由于当年的驿站以皇家所赐“海宁”命名,所以当时来往的船只到此,为表示对皇家的敬畏,无风不帆,即使飓风也不帆,而是下船背纤而过,故称“下纤埠”。除此之外河面上则是无船不帆,甚至无风亦帆,只见河面上大小船只,篷帆差落有致,百舸争流,蔚为壮观,故被誉为娄东胜景之一。明代太仓人高宗本,写有《太仓十景》诗,其中第六景为“西馆风帆”。诗曰:“榆柳风轻客馆幽,帆樯不断往来舟。岂因弹铗伤离思,可是寻诗学壮游。寒雨一江迷去雁,夕阳千里带飞鸥。旧时多少登瀛客,为此凋零半白头。”由于此处水面开阔,所以旧时端午龙舟竞渡往往在此举行。民国初期此处曾改建为戏院,后又改建成菜市场。四九年后,曾改建为大礼堂。1983年,成为文化中心,后成为西郊废品收购站。
由于水道交通方便,此处也是古代太仓粮食的集散中心之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在街之中西部设便民仓(包括粮仓粮行)及船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4 月倭寇千余人,包围太仓城达三个月之久,东、西、北三郊遭劫,便民仓被洗劫一空。至翌年1 月便民仓被毁。清雍正年间,重建常平仓。所谓便民仓和常平仓,就是“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以赡贫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府库存粮食,在粮价上扬时开仓放粮,适当降价出售,以平抑粮价。惜于咸丰年间又毁于战火。但西郊老街上的米粮行一贯众多的情况则一直存在。民国时期街上有大中型米行十余家,其中的沈五丰粮行、米厂,竟可日吞粮千石。四九年后,政府在西郊专设粮站、粮管所。在街的中部地域原有李王庙义塾,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成养正学堂。民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太仓市第四初等小学、西厢国民学校和西厢初级小学、西厢中心国民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更名为西郊国民学校。四九年后改为西郊中心小学,后又先后更名为城郊中心小学、娄东中心小学,是城厢第四小学的前身。
在老街的东部,旧时有几处比较有名的古迹:一为蕃园,在仓桥西侧(原城厢中学所在地)为明朝兵、刑两部尚书王在晋别墅,后荒废;另一处为白公祠。清顺治年间,白登明任太仓州知州时,在西门外建讲书院,地点大概在后来的运输公司停车场处,闲暇时常与本地文人在此谈文赋诗。雍正二年(1724)重修书院,王吉武有记。白登明在任时,吏治清明,以德教人,还曾以役代赈疏浚浏河,且手书一联于衙前,曰:“劳苦民力导泾沟,虽日时艰利万秋。若个今朝含怨恨,他年方晓白知州。”后百姓感其德,于嘉庆年间将书院改称白公祠以示纪念。
此外,“十年著作千年秘,一代文章百世师”的张溥出生于西郊镇老街,幼时移居其伯父家,即现在的张溥故居处。
自古以来这条街上店铺众多,至民国时期老街上有大小五十余家店面以及小茶馆兼赌场、烟铺(吸鸦片烟)数家。20 世纪70年代,在镇中心填姚泾河,拓建南北新街,南至太仓造船厂穿越老街,北接锡浏公路,新街两旁有商店等数十家,东西老街两旁,还有粮站、集贸市场、苗猪市场及各种个体商店五十余家。连同旧店,南北主街道上有大小店面上百家。
旧时街道两旁的工厂大多实际是小作坊,四九年后新建有橡胶厂、太仓第六布厂等中型工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郊老街上的造船业一直比较发达,民国时期有船厂、船行十余家。特别是四九年后在伯埙桥的东面建设的太仓造船厂,其前身是1953年由船匠王树德等人发起成立的西郊镇修船组。1977年与第六机械工业部七〇八所合作,试制出国内第一艘二十立方米液压对开式挖泥船,荣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改进成果协作奖而名噪一时。1979年,产品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第二,被江苏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20 世纪80年代,工厂兴旺时有职工近四百人,当年太仓河道中的水泥船,大多出自该厂。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厢镇整体规划建设的推进,西郊老街正经历着变革的阵痛,旁边新的街道和桥梁时有出现,已呈破败的老街正在等待它的涅槃重生。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