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纲河桥的正名
本文写的主题虽然是桥,但是我要先写“双纲河”,因为这座桥的建造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五十多年前(1956年1 月)国家颁布了《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划苏南高产地区粮食争取年平均亩产八百斤。那时,太仓县、王秀公社两级地方政府,还进一步大胆提出要把“纲要”规划的产量翻一番。怎样才能争取实现粮食年平均亩产量达到“双纲”一千六百斤的宏伟目标?干部群众的共识是粮食产量要实现年年大丰收,一定要大干快上兴修水利,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开挖出一条涝能排、旱能灌的河道。开挖此河是要实现把“纲要”规划的粮食产量翻一番的目标。因此,河道还未开挖之前,“双纲河”名就已横空出世。为开挖双纲河,政府动员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大军“参战”。并以营、连、排、班的军事化建制组织开赴工地。经过夜以继日的拼搏、苦战一冬春,双纲河终于如期开挖成功。双纲河随着长江水的潮起潮落“活”了起来,使杨漕这块风水宝地从此摆脱了旱、涝的灾难。同年,在今杨漕村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东南侧的双纲河流域段,建筑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南北走向横卧在双纲河上,因此名正言顺以河得名,故而“双纲河桥”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王秀农村年平均亩产粮食达到“双纲”一千六百斤的高产目标早已实现,而“双纲河”为两岸成千上万亩农田大大改善了排灌条件,做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开始,双纲河两岸大片良田由江苏省农业厅、太仓市农业局指导种植的万亩丰产方,单水稻一季就有不少田块亩产超过了一千六百斤,还有好多田块单一季小麦,也达到了八百斤以上。双纲河不负众望,实现了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的高产梦、丰收梦!因此,双纲河的河名、桥名早已被河两岸的人民铭记心中。
随着时光流逝,到了2010年,太仓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在杨漕村革命老区落成。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改善老区的交通条件,从338 省道鹿河段新市桥那里,在杨漕村通往“草王线”之间,建筑一条两车道柏油公路,它必须横跨双纲河到达地“草王线”。因此,重建了一座十六米阔的双纲河桥横卧在双纲河上面,它接替了已经五十多岁双纲河桥的历史使命。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当公路通车半年之后的一天,笔者路经双纲河桥,好奇驻足观望,忽然间瞥见了大理石桥栏杆两侧中间两块大理石正面,刻凿着“双江河桥”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我猛然一惊,沉思良久,很是纳闷。我想,新桥名和老桥名虽只一字之差,但它遗忘了老河名、老桥名,割断了历史。为此,2012年8 月3 日的高温天,我专程去了太仓日报社,向编辑同志说明来意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份求助材料递给了他。材料开头写着:
太仓日报编辑部:
借贵报一角,为“双纲河桥”正名——是“双纲河桥”还是“双江河桥”?
……
出乎意料的是,编辑同志十分重视,第二天就派记者去了双纲河桥现场调查,在带去的一张最新的太仓市地图上,在璜泾镇西北方向发现了这座桥梁的位置,地图上的河流标注着“双纲河”。记者再和璜泾镇交管所联系确认属实是“双纲河桥”。在报社及有关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下,后由公路养护科,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将大桥的新桥名“双江河桥”更正为原来的老桥名“双纲河桥”。
(苏金坤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