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老街
北郊镇正式作为镇一级行政建制名称的出现,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当时奉行“县组织法”,将全太仓的行政区划改为区、乡、镇建制,设九个区、五十个镇、三百五十八个乡,于是东、西、北郊三镇正式诞生,均属一区(城区)。
当时北郊镇所辖的范围为:东至洋沙村,南邻城厢镇,西濒盐铁塘,北至魏桥村,包括当时的北郊村、城北村、洋沙村和魏桥村。镇址在原县城的小北门外,后为北郊镇的主街道。街道不长,但亦有面馆、点心、理发、茶馆、豆腐摊、酱杂、杂货、香烛等门店。镇上还有小作坊、小工厂。
民国三十五年(1946)5 月1 日,北郊镇被划入城厢区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3 月,北郊镇又隶城厢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9 月国民党太仓县政府告示,首批“荣军”(国民党伤兵)一百四十八人来太仓,要各界捐赠犒劳,此日起每日有三五成群之伤兵到北郊镇老街上的商店硬摊实劫,对老街上的市民敲诈勒索。
接着,在解放太仓城时,北郊镇老街成为解放军佯攻部队首先夺取的地方。1949年5 月12 日下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区8 旅一个营先取北郊老街,然后攻克太仓北城门前沿的两个地堡。国民党军误以为解放军主力攻城,调兵增援,结果我主力部队顺利攻破东门,进而解放整个太仓城。
由于战乱,特别是50年代初,北郊老街一片凋零。四九年后开始逐渐复苏,街上的一些小店相继恢复营业。据载,时镇上的“中式手工成衣铺,裁缝以师带徒弟上门缝衣为主”;街上的“铁铺主要生产铁制小农具和生活用具,但镇上无机械工业”。为了促进市场繁荣,1953年在北郊镇老街上办有信用互助组,组长和会计均是义务制。每天清晨分别到镇上开展存贷业务,下午和晚上则深入到户,组织存款并对困难农户主动发放化肥、种子及口粮贷款,农民称之为自己的“小银行”。
1954年8 月,在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时,北郊镇改设为北郊乡。1956年3 月开始撤区并乡,时设四个区、三十三个乡和三个县属镇;到1957年7 月又撤销区建制,同时将三十三个乡合并为十四个乡,县属镇不变。至此北郊乡也被合并,从1929年至1954年,北郊镇及其老街仅历时二十五年。
北郊镇老街的历史虽短,老街上的一些古迹却是历史悠久而且颇为有名。
老太仓人都知道的三里庙,就在老街的东南处。相传原是太仓州城隍庙,且在城内。因明代吏部尚书王锡爵戏言,说庙应离城至少三里,结果就在离城三里重新建庙,故称三里庙。光绪二十一年时曾重建,屋宇高大,据《镇洋县志》载:“有庙房十间,庙田二亩四。”山门口有古戏台,常有戏班光临演出,是为北郊镇的热闹场所之一。后改为三里小学,时大殿尚存。在村校撤并后,2010年三里庙被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并重新修建。
明代著名的苏州府造船厂也建在此处。据“桑悦志”(《太仓州志》)载:明洪武五年,靖海侯吴祯在太仓小北门外建苏州府造船场。其具体地址就在后来北郊镇老街上的衍圣堂。据记载,当时船厂所占面积很大,并因航行需要,还曾疏浚浏河。船厂规模也很大,从事造船的工匠达数百人,所造的船质量也比较高,是明代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在当年的船厂、绳索厂、铁锚铺、篷帆加工厂等遗迹中,曾发现郑和船队留下的一些缆绳、桅杆等。这个造船厂后来毁于兵灾。也许是因为原来有过造船厂经历,清道光年间此处开设有杨森记船厂,并曾设有租船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郊老街与墨妙亭关系密切,古代颇为有名的淮云寺就是建在北郊镇上。
《辞海》上说:“墨妙亭在江苏省太仓县城北淮云寺中。元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建。信从赵子昂游,得其书即勒诸石,筑亭翼之,故名。后信舍宅为寺,即淮云寺也。”此中所说的是元初太仓海运发展,淮安人顾德迁来太仓,建屋定居。大德二年(1298)德死,子顾信,葬父宅后,并舍宅为寺,以其先籍淮安,故名淮云寺。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五十一载,淮云寺“在城北二里”,即原北郊镇后的北郊村处。建成的时间据上述州志所载,为“元大德二年(1298)”。
赵孟頫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和《归去来辞》两碑遂闻名遐迩,是淮云寺的镇寺之宝。明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专权,到处搜罗名家碑帖,太仓人民为保两碑,忍痛将碑敲断得以幸免。
清咸丰年间,淮云寺和墨妙亭又相继毁损,但断碑尚存。光绪十四年(1888)修孔庙时,将断碑拼成原貌移嵌大成门壁间,以供观赏。
至四九年前后,北郊老街原淮云寺庙旧址仅存破房五六间,遂于1950年土改时被分作民居,是为淮云寺最后的结局。
但淮云寺留下的两块断碑在粉碎“四人帮”后却是绝处逢生。先是在普查文物时,发现做了洗衣石板的一截,随后又发现一截正作为农家猪圈的一部分。以后又陆续发现并收集到了其他残块,终于在1983年汇成全碑,置于新建的墨妙亭。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