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 桥
庵桥位于沙溪镇东市街89 号西侧,跨老七浦塘,南北向。1981年被列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重新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头里志》卷二“桥梁”是这样记录庵桥的:“庵桥,以长寿寺得名。向木。康熙乙酉(1705)重建,石,一洞。”初建年代不详。但是桑悦《太仓州志》已经记录了庵桥的名称,因此它至少在明弘治年间就已经存在了,当然,那时它或许还是木质桥梁。直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重建成目前形式的单孔石拱桥。
旧时此地有庵名长寿(后来易名为灵宝长寿禅寺,故址尚在),乃常熟(在弘治十年即1497年太仓建州之前,沙溪向属常熟)东南一带的名刹,沙溪古八景之一“长寿钟声”即指此处因该桥在庵前,于是桥以庵名,称之“庵桥”,一直延续至今。至于庵桥是否另有桥名,至今未见文献记载。(按:沙溪老七浦塘上现存三座古桥,西面的正式名称为利济桥,俗称新桥;东面的正式名称为义兴桥,俗称曾家桥;中间的这一座,“庵桥”名似属俗称。沙溪民间有传说,称此桥正式名称为“聚福桥”。但是传说只是传说,不能当作信史,因此庵桥是否另有其名,有待考证。)
庵桥现貌(摄于2018年)
长寿庵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当时由佛光云峰禅师的弟子大通所建,初名长寿庵。明永乐年间曾大加扩建,相传以涂松华严禅院旧材移用,又由巡抚周忱奏请更名为寺,属法轮下院。邹亮有《灵宝长寿寺碑记》。嘉靖年间遭火灾,古林老募款重建,太仓陆之裘撰记。明代涂松人陈蒙曾有诗咏道:
寺门流水隔尘嚣,方外高居俗事消。
竹径寒云苍雪涌,蒲床风细篆烟飘。
六时仙梵飞花雨,半夜溪声应海潮。
新结白莲池上约,几番乘兴不须邀。
岳王人周广也留下了一首诗:
放舟窥东溟,偶复接梵宇。
月色浮怒涛,钟声度芳渚。
洗心悦有觉,对语愁无侣。
清宵了不寐,疏桐半窗雨。
长寿寺大雄宝殿中还曾悬挂有沙溪籍广西柳州知府孙寿祺书写的“慈光普照”匾额。该寺可谓历尽兵燹之灾,明末清初清兵南下,当地民众群起抵抗,沙溪镇的一些菜农、佃户、长工和一些社会底层人士组成了乌龙会,将此寺作为指挥部,后来乌龙会遭到清军残酷镇压,归于失败,整个沙溪镇都陷于刀光剑影的血腥之中。1933年,寺内大雄宝殿因东墙下银杏树发火自焚而延烧成为灰烬,长寿寺自此以后便一蹶不振。原来大雄宝殿后面尚有洗心阁二层小楼,即周广诗中所谓“洗心悦有觉”者。寺内的银杏树极古,寺左旧有精舍,明时称大树轩,清初在这里立白公讲院,继称白公祠。祀知州白登明,原有白登明塑像,在1933年时亦被火毁。后来又重建楼屋三间。四九年后曾为作为沙溪区公所办公处,后改建为医院,今为沙溪镇物业管理所址,旧貌已不复存在(2001年长寿寺在沙溪镇北易地重建)。
既然长寿庵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那么,庵桥的创建应该不会早于这一年。可是我在庵桥北堍曾看到一则由沙溪镇有关部门撰写的庵桥简介,上面写道:“庵桥,据民间传说该桥建于宋代,无确证。”既然是“无确证”,就说明该桥建于宋代尚无依据。自然,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庵在桥先还是桥在庵先,今已无考。或许它确实建于宋代,但必须列出能够说服人的依据,而不能凭着“据说”成为我们随意臆想建桥历史的理由。
庵桥北堍的更楼遗址(左图)及桥门洞(右图)
庵桥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才由原来的木桥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黄麻石和青石混砌而成。桥长二十点五五米,堍宽三点四五米,面宽三点三米,矢高五点三五米,净跨八点三五米。金刚墙、桥面、拱券石保存完好。圆形拱券由七组券石砌成,每组由七块券石砌筑,两组之间夹有水平琐石,呈联锁式。桥身三分之一嵌入北岸民居之中,桥北堍还建有形式独特的桥门洞,既可减轻民居房屋对桥身形成的压力,起到巩固桥梁的作用,又可关门防盗、防匪,在古时冷兵器时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在江南古桥中颇为少见。如今,桥门虽没有了,但地上的一块石板上,明显留存了当年安装桥门和立门闩的痕迹。桥北堍还有沙溪镇上保持唯一完好的更楼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城防设施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该楼跨街而设,楼下可进出,而桥左右则为民居自设的船埠,故今人称之为“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自行车通行,南北堍桥阶均曾筑有两条水泥车辙道,2000年后车辙道撤除,恢复了原有旧貌。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