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沙溪老街

原生态的沙溪老街

到了沙溪,古韵今风扑面而来。因为,沙溪古镇上的老街是原生态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汁原味”。沙溪的老街曾经也被一些热心人称为“明清一条街”。然而这样的称呼被沙溪人自己给否定了。原因很简单,仅仅以“明清”这种特定的历史阶段还不能涵盖这条老街的全部。

当你进入沙溪的老街,无论是从东往西,还是从西往东,都可以看到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20 世纪50年代改建的吴晓邦祖居(旧时为太仓境内最大的南北货批零兼营商号“万和祥”)的门面上镌有“1954”字样,它仿照上海先施公司格调,磨石子外墙面,内走廊,宽阔高敞,气派非凡。据镇上老人说,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沙溪被誉为“太仓小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它稍西的斜对面处,一幢70年代的建筑红砖清水,比较新颖,外立面上本来还遗留着当时流行的一些政治标语的痕迹,进入本世纪后,外立面被改造,这些痕迹已经失去,让人感觉到历史烟云的飘忽和无奈。往东行到中市桥,20 世纪60年代建起的新华书店在转角处赫然而立,在它的旁边,则是一处处古朴旧屋、苍然老墙。在吴晓邦祖居(原万和祥)东侧的斜对面,便是旧时同样显赫于当地的绸缎商名号“元昌和”的旧址,这是比较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层面高敞,楼上一排落地长窗,窗格为几何形,布置规整,长窗外半栏内,可乘凉品茗,可观望街景,而楼层之间的雕刻线纹十分精细,令人赞叹不已。沙溪镇上对于游客耳熟能详的陆京士故居和吴晓邦故居,分别建造于1946年和1927年,一在河南街橄榄岛上,一在白云路西侧。前者第一进为清水墙壁,水泥拉毛立柱,四面回廊环护,具有福建厦门一带的建筑特征,颇为洋气,而后者则完全是欧式建筑,内设壁炉,外有瞭望台、晾台、房间、卫生间、储藏室、就餐室、厨房、书房、会客厅,设施齐全,百叶窗、纱窗、玻璃窗三层完备,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上海、天津、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中也许不足为奇,但是在苏南的历史文化名镇群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十分罕见。当然,如果沙溪仅仅只有这些民国时期和四九年后一段时间内的典型建筑支撑,那它们绝不能够涵盖更为久远的明清时期,换言之,沙溪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了。

作为一个带有一定探索性或者观赏性的游客,走在沙溪的老街上,眼光应该往纵深处看,应该往细微处看,唯有如此,才能从青砖黛瓦和断壁残垣以及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发现大量的明清建筑,发现它们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乃至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在义兴桥南堍右侧,从一座古旧民居屋檐下的斗拱挑梁,可以让人清晰地分辨出是清初的建筑。地处东市街花篮厅檐下的几个花篮,工艺十分精湛,似乎也只有清代的匠人才可以如此精工细作,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它们的第一代主人是谁,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沙溪明清建筑中的历史地位。至于声名响亮的龚氏雕花厅,我们已知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梁上所刻的吉祥图案,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有专家认为它的建筑、工艺、文物等方面的价值,都远远超过了东山的雕花楼,因此被誉为“江南极品,古镇绝景”。镇上的清代建筑有不少,因为年代悠久,它们有的“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它们各逞其能,各展长技,在古镇建筑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日见稀罕的明代建筑,也有其立足之处,比如地处镇西的曹家祠堂故址等,就是较具代表性的。总而言之,这些古旧建筑确实会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若能静下心来细细分辨,分明可以拿捏得住一条一以贯之的历史脉络。

2007年4 月28 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到沙溪视察后,对沙溪古镇的保护工作很赞赏,充分肯定了几个方面,其中一点是,“你们沙溪的历史是延续的”,他所指的就是这些房屋建筑方面的历史延续性。正因为沙溪古镇保留了这么许多各个时代的典型的房屋建筑(当然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桥梁、水井、弄堂以及风墙和独一无二的桥门洞等),所以有不少游客在游览了沙溪以后要惊叹:“沙溪真是座原生态的建筑大观园。”

(陈秉钧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