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秧桥

卖秧桥

卖秧桥,旧名鼓楼桥,又名卖羊桥、反修桥,位于市区新华西路,跨盐铁塘。东西向。

它的最初名称叫作“鼓楼桥”,由名可知,当它初建时,一定与鼓楼有关。那好吧,我们就首先说说关于“鼓楼桥”这个名称的来历。

据考证,元代初期为了满足大都及北方地区官民对粮食的需求,创办、发展漕运事业,并将此重任交给了朱清和张瑄两人。至元十九年(1282),两人开始在刘家港试办漕运。至正二十四年(1287)元廷决定专办海漕,海运规模再一次得到扩大。随着太仓地位的突显,元廷对太仓所在的昆山行政级别做出了调整,于元贞元年(1295)升昆山县为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参政高昉又奏请把昆山州治从马鞍山南麓迁至太仓。太仓也由此成为海漕、商贸之大港。为了加强州治所在地的军备,漕运万户李八撒儿在此建造鼓楼,故太仓这个鼓楼产生的时间当在昆山州治迁至太仓之时,即1314年左右。鼓楼建后约三十年,到至正二年(1342),税家曹得甫等人募资建桥,因桥址坐落在鼓楼旁,所以名“鼓楼桥”,而百姓则称之为“大桥”。

经历了清军与太平军在太仓的反复争战,太仓城被毁几半,一直到了清同、光年间,鼓楼桥周边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就将家中饲养的羊牵到“大桥”上来出卖,卖羊的农民越聚越多,形成集市。时间一久,当地百姓便将此桥称为“卖羊桥”,而“鼓楼桥”这个名称却被人们逐渐淡忘。到了清末民初,城内一些居民在家门前围小块土地,种起了稻麦蔬果之类的农作物,虽未必能够自给自足,但总是能够减少一点家庭经济支出,甚至还能够将多余部分拿到贸易市场进行交换,以贴补家用。可是他们又不方便落谷育秧,只能向农民购买。有此商机,附近农家便纷纷将各种秧苗挑到大桥上来卖,以满足市民的需要,久而久之,人们又用谐音把“卖羊桥”改称为“卖秧桥”,一直叫到了今天。卖秧桥名称的演变,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1939年卖秧桥改建为木桥,桥名未变。“文化大革命”中,桥名一度曾改为“反修桥”。1976年重建为水泥钢筋双曲拱桥。1981年底恢复“卖秧桥”原名。1995年桥面拓宽为九米。1998年又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长二十七点七米,桥面宽十五点八米。2016年再次重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桥貌更加新颖美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卖秧桥东堍南侧建有一座仿古石亭,中间矗立着一块石碑,正面镌刻着“李时珍、戚继光莅太上岸处”等字,背面则为简介。

卖秧桥之一(摄于2018年)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曾专程来太仓拜访过文坛巨擘王世贞,主要目的是为《本草纲目》向王世贞求序,希望《本草纲目》的出版能得到王世贞这位独擅文坛的大家的支持。王世贞最终没负李时珍的期望,终于在他临终前完成了《本草纲目》序言的撰写。

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明隆庆二年(1568)和万历十三年(1585),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两次来太仓拜访王世贞。第一次是他离任北上赴京,暂驻邻县,于是忙里偷闲,约了同道好友、曾任左司马的汪道昆乘舟到太仓。戚继光与王世贞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人,但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谈得十分融洽投机。戚继光慷慨赠送宝剑给王世贞,据说他所送的这把剑的材料得自于大海,后来又以大海中的巨铁锻得三把宝剑。戚继光自留一把,给了左司马汪道昆一把,剩余的这一把则相赠予王世贞。王世贞得此宝剑后,喜欢不已,不仅把玩摩挲,而且还作了《戚将军赠宝剑歌》以记其事,用以回赠戚继光将军,留下了史上的一段佳话。戚继光第二次到太仓已在十七年之后,这一次是专程来请王世贞为他所著的《止止堂集》写序的。一回生,二回熟,有过第一次的交往,此时他们已经是无话不谈的一对佳友了。

卖秧桥之二(摄于2018年)

卖秧桥旁边碑亭

“李时珍、戚继光莅太上岸处”是卖秧桥畔新增的一处纪念性景点,石亭为明式,简洁而古朴,苍然雅致,亭柱上有楹联曰:“雁连秋水阔,人渡夕阳低。”当我们了解了卖秧桥的一段历史,又观瞻了“李时珍、戚继光莅太上岸处”的石亭石碑,遂有一种往事悠悠的感觉,凭吊之意油然而生。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