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司堂街

痘司堂街

痘司堂街位于市区中部,致和塘东路南,西起州桥东,东至普宁桥(曾名响板桥)西。长二百五十三米,宽九米。现为水泥路面。

其街名应是民国时期的产物。据《城厢镇志》载,痘司堂街过去名樊泾村。而在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续修例略”中说,“原修肇始于光绪季年嗣议续修则在民国纪元以后”,而在此志中只出现“樊泾村”名,而无痘司堂街之名。在同一时间编撰的《镇洋县志》中,也只有痘司堂的记载,而无痘司堂街名之出现。故推断“痘司堂街”名应出现于民国。不过街名缘起的痘司堂,作为老百姓祈求预防“天花”的所在,却是早就有了,据《镇洋县志》卷二“营建”中载:“痘司堂在安福桥东咸丰年寇毁同治年里人募捐重建。”

天花即痘疮,也称痘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脓疱,所结的痂脱落后留下疤痕。如果在脸部,则称为麻子。旧时在科学不发达、医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痘疫的死亡率极高,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当时人们面对痘疮,除了竭力去医治外,就是到痘司堂企求痘神保佑。

痘神之说一般认为见于明代。在当时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中说,姜子牙在封神时,因余化龙父子拒敌坚守孤城,一门死难。故姜太公封余化龙为主管痘疫的碧霞元君,同时封其原配金氏为卫房圣母元君即痘神奶奶,并封其五个儿子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主痘正神,共同掌人间之时症,主生死之修短,秉阴阳之顺逆,立造化之元神,并授其权限可“任其施行”。特别是在清代,人们十分害怕痘疫,所以宫廷中多建有痘神娘娘庙坛。在民间也大都相信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认为痘神娘娘是痘神余化龙之妻金氏。这是正统痘神的来历。

由于痘神相传为主司麻豆之神,又为护佑儿童的司命之神,所以各地所建的痘神庙俗称痘司堂。此中的“司”为掌管之意,在汉语中,“司”通“伺”,而不通“祠”。

随之问题就出现了,既然痘司堂在我们太仓早就有了,那为什么因其而得的街名却很晚才出现呢?这就要讲到樊泾村的历史了。

樊泾村在元代就是太仓的繁华之地,近年发掘出了大量以元代龙泉窑青瓷为主的各类遗物一百五十余吨,专家们推断此处应是元朝时期一处极具规模的瓷器中转贸易集散地。而在明代,此处有洞庭分秀园,俗称“江家山”。其时园内叠有假山,凿有池塘,建有亭榭等楼阁,园内还栽有紫藤等名贵花木,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处。到了清代,又在此处建太仓州考试院。

值得一提的是,樊泾村还出现过一位叫顾陈垿的“算状元”。

顾陈垿(1678—1747),字右玉,一字玉停,号宾阳。浏河人,后迁入城内樊泾村。祖母王氏为王世贞之弟王世懋的孙女,生父为顾弘沛。后为浏河诸生顾士琏之嗣子。顾士琏在晚年筑宅于太仓州城樊泾村,自号樊村。著有《水利五论》《吴中开江书》等。

顾陈垿少有文名,十七岁为诸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举人。而且“学宗程朱,坚劲不移”,不专一家,甚是博学多才。特别是算学、乐律和字学,均有精深之见,被时人称为“三绝”。他曾得到徐光启编的《历书》,钻研一月,即精通其算法。他中举后,因精通算法,由大学士太仓人王掞荐入内府湛凝斋,纂修《律数渊源》,书成,议叙授行人司行人。在行人司时,廷外送三百余员会算学的人应试,顾陈垿名列其中。当时由康熙帝亲自主持廷试,取七十二人,顾陈垿勇夺第一,故被称为“算状元”。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民国时期,科举废除,上述元代遗址、洞庭分秀园、太仓州考试院等都已成为了历史,于是此处的痘司堂香火便凸现了出来,但樊泾村的名气犹存,于是此处东部继续称为樊泾村,而西部的街则以堂而得名,谓痘司堂街了。

20 世纪50年代初,痘司堂被拆毁,但痘司堂之街名则继续沿用至今,且已列入《太仓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