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桥
四安桥位于太仓城内盐铁塘,在卖秧桥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距今已有六百七十余年历史。在历史上该桥曾有多个别名。据《城厢镇志》载:“四安桥”,曾用名“泗安桥”“大木行桥”“反修桥”。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关键是要能尽显桥及其所在地的地域人文特征。“四安桥”名即是如此。其“四安”两字来历有多种版本,有歌颂功德的传说:认为当年的造桥者为邵四安,后为纪念其造桥功德,故名“四安”。也有普通百姓的吉祥祝愿:认为这是“四方平安、喜迎八方来客”和“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的意思。即使按照佛教经义上对“四安”的解释:“四安乐行”,即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和誓愿安乐行,也很有诗意,就好似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在桥上快乐地行走着的一幅图画。
当然,佛教经义上这个“劝人为善”的诠释,虽然抓住了提高人的素质修养这个关键,但似乎忽略了桥本身及其环境的特点。桥是建在路上的,必须与路浑然一体,不能桥归桥、路归路;但桥又是架在空中的,下面要过水行船,而行人、通车、船过,桥就会震动;气候的冷暖变化,它又会伸缩;平时还有重力的下坠作用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要使“平安”之名名副其实,不仅对人们的素质有要求,也应包括对建筑质量、通行秩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所以有人觉得佛教经义上“四安乐行”的释义,似乎可以进一步理解解释为“桥安车安船安人安,因此桥快乐路快乐水快乐人更快乐”。这是一幅人与车在桥上各行其道、平安通行,船在桥下快乐穿过,人在笑、水在乐的更为完美的图画,也更能反映我们太仓和谐的人文景观。
民国时期,在四安桥堍,由金淑琴独资创办过一家泗安诊所,这是城厢镇早期的西医院,初名太仓医院,由其儿子金曜弘(曾留学日本医科)担任院长,与也曾留学于日本就读医科的太仓人周润民、周士英合作行医,虽设备比较简陋,然医业颇盛,为太仓老百姓送上健康平安。
四安桥历史悠久,但年久失修。旧时也曾有过小修小补,直到1976年才重新修建,由木结构改为混凝土浇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安桥的规模逐渐又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后于1999年原位新建而成为现在的模样。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