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桥

德兴桥

德兴桥,又名金固桥、青石桥,位于市区北门街,跨北城河,南北向。沙溪有座义兴桥,太仓有座德兴桥。若说义兴桥是“凭义所兴,为义而建”的话,那么,德兴桥也许就是“崇德所兴,立德而建”的产物了。

德兴桥初建年代不详。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杨寿四建成石拱桥。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建,当时还是石拱桥。1980年再建,改为水泥平桥。1999年又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

1999年再次重建此桥之前,民间向称其为“青石桥”,桥名来自于桥底下的一块大青石。六百多年之前,当杨寿四将守城木桥改建成石拱桥时,能工巧匠们预先在河底下放好了一块与桥面同宽与桥身共长的大青石,然后在青石上叠石筑桥,故名青石桥。至于它名“金古桥”的缘由,大约就是因为它有这块巨型青石作为基础从而使桥梁十分坚固,“固若金汤”吧。

德兴桥东侧桥栏(摄于2018年)

在太仓城内,历代桥梁众多,青石桥本来也就是一座比较普通的桥梁,但是因为这座桥梁本身有太多的故事,于是脱颖而出,成为城内的一座名桥。

青石桥地处北门,镇守城北,曾经是交通和战略的关卡。清顺治二年(1645),邑境北隅的直塘爆发了抗议清政府“强迫汉民百姓剃发”的起义,百余义士在明末举人顾兆行(字贞孚)的带领下,高举义旗,从德兴街过青石桥攻陷北城门。但是,县官偷偷地从西门增补大量援兵,杀气腾腾地扑将过来,义军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在北门街上且战且退,当他们退到青石桥时,义士多人被清兵残酷地刀劈剑刺致死,而无一人投降,演绎了血战青石桥的壮烈一幕。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从北门攻克太仓城后,固守二年又七个月,青石桥以其一夫当桥万夫莫开的险关要塞之势,使清军屡攻屡败。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板桥与清军对阵,城内的太平军也是从北门出击,“直扑板桥”而“扭转局势”,取得了“板桥大捷”的战果,青石桥功不可没。

青石桥畔距市中心不远,又曾经是工商重地。先有陈望渔在桥北堍创办耀娄电灯公司,为太仓城带来了光明,后有陈士勤在南堍营造老公茂酱园,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1928年,爱国工商业者朱静安接办耀娄电厂后,建造了中西合璧的水泥浮雕大门楼,更为青石桥增光添彩。再后来,上海人张福庆在南堍西侧开办娄琴公记轮局,北堍东侧的杨长顺船厂挖坞扩建。于是,青石桥下“船舶相接”“渔火烛旺”,人声鼎沸,闹猛(热闹)赛过城中卖秧桥。

1998年,城厢镇进行老城区改造。按照原来规划,青石桥的桥面要再加宽一倍,而那块埋在河底作为环洞桥基础的大青石,已经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各路桥梁专家设计了多种方案,采用了多种先进的起重设备,也难撼青石一丝一毫,最后只好选择放弃,让它继续安卧桥底,陪伴着这座新生的桥梁。

正当改建的青石桥即将落成时,按习惯称呼的“青石桥”三个字也由石匠凿好了。这时造桥的民工在平整桥头地面时,很意外地挖到了一块金山石的古碑,上面镌刻“德兴桥——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吉日重建”的碑文。经博物馆专家验证,此乃二百五十年前的遗存。既然桥是在乾隆年间“重建”的,那么,先前的桥名肯定是“德兴桥”了,而“青石桥”或者“金固桥”只是人们对它的形象称呼。尊重历史的太仓人,决定恢复真桥名,重凿“德兴桥”三字,涂红点染,镶嵌在桥侧石栏上。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