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弄桥

庵弄桥

庵弄桥,又称市桥,位于浮桥镇庵弄村(太仓市港区滨江大道158 号、太仓武港码头有限公司院内),跨西太河,南北向。1986年被列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重新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早先的太仓,曾经有过一个古老的大镇,名甘草市。明张采《太仓州志》载有:“甘草市距州(指太仓城)东七十里,旧名甘树,又名甘林,东临大洋(指长江),有巡检司。”又,“甘草巡检司为明洪武七年(1374)设。有正厅三间,一轩两廊六间,前门、仪门各三间。”清末王祖畬《太仓州志》云:“甘草巡检司所属烽堠有四:黄浜、钱泾、唐茜泾(今荡茜泾)、鹿鸣泾。”据考,烽堠是宋建炎四年(1130)金人破临安,韩世忠谋袭归师,故筑以瞭望归师的烽火台。又有宋崇宁五年(1106)建的万寿寺和能仁寺。由此可见,甘草市在明代是一处兵防要地,而且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

庵弄桥

然而,这个古老的集镇早在太仓的版图中消失了,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962年冬,当时的太仓县时思公社庵弄大队在疏浚境内西太河河道,拆除朱家桥时,在桥基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碑文中写道:“平江路常熟州[1]三十五都甘草市中心朱家桥,年深损坏,不通往来,仰募众鼎建,伏承施主舍钱,平名于后……岁次庚辰至元六年(1340)孟夏吉日谨订,甘草巡检司莫存忠立。”而在这座被拆除的朱家桥以南约七八百米处,还有一条古老苍然的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市桥”,即今之庵弄桥。

庵弄桥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座完整的桥梁了,桥梁上的花纹及字迹全已剥落,难认辨认。桥堍两侧的引桥、桥面以及桥面两侧的桥栏均已不存,仅存拱券,仿佛一个人仅剩下一具骨架了。拱券由四节拱板砌成,每节六至八块券石并列,劵石素纹,榫接而成。拱券小巧,现存长度仅十米,面宽二点五米。与朱家桥相参照,按桥梁结构及桥梁材质来推断,该桥亦应是元代建筑无疑。

据说该桥是古代甘草市跨南市河上的桥梁,故俗称其为“市桥”。民间相传甘草市在明代嘉靖年间被倭寇烧了七天七夜,就此成为一片灰烬、一堆废墟,该桥也因此受损。而《太仓州志》则简略地说甘草市“坍入海”(指长江),至今未得到证实。庵弄桥的存在,似乎可以证明,甘草市并未“坍入海”,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消失的,民间的传说虽亦有一定的可信度,尚需进一步考证。甘草市是宋元时太仓临江近海的繁华大镇,庵弄桥可以说是现存的甘草市历史的唯一佐证。

遥想当年,庵弄桥处在闹市中,笙歌燕舞,沐浴着繁华的喧嚣。然而数百年以来,它历尽沧桑,见证了历史的无情颠覆和再创造,如今,它在武港码头有限公司大院内,远避尘嚣,是一种落寞,是一种静观,是一种沉思,是一种力量的积蓄,还是其他什么?也许它的默默无声,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陈健 撰文)

【注释】

[1]太仓东北一带原属常熟,明弘治十年即1497年建太仓州后,划归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