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闸蟹黄
新闸桥是浏河镇区又一座横贯于老浏河上的著名古桥。原为闸桥兼用的“雍正新闸”,跨郑和南路、北路,连接复兴西路、滨河街。
浏河闸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当时朝廷为农田水利和浏河口江防计,于天妃宫东南侧百米处河段建闸,名“康熙大闸”,又名天妃闸。由清政府派汛兵驻守并负责闸门启闭。闸体上层设置绞盘,绞索升降以启闭闸门。为便利商民出行,还在大闸西侧筑木桥(为老浮桥之前身)。时浏河口潮汛迅激,致大闸在使用六十年后闸基坍塌,闸体毁损。
清雍正八年(1730),时任水道都统、原山东巡抚陈世官奉旨复建水闸,选址于原康熙大闸以西数百米处建造新闸。为示新旧闸之别,复建之闸以“雍正新闸”命名。新闸全长四十六米,四墩三孔,孔间各有安放闸门的闸槽。闸墩间距八米。闸墩本体为中间方形,两头制成尖形分水尖,尖端长四米,以此减缓潮水涨落对闸墩的物理冲击,以确保闸体坚固。这一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古人高度的建筑文化理念和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出古建筑超凡的智慧与别具匠心的技艺。新闸建成后有效地控制了太湖、阳澄湖地区的旱涝灾害,确保了浏河两岸百万亩农田的灌溉和排涝。
清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主持大浚浏河,重修雍正新闸。为验河水涨落,以定闸门启闭之准,命工匠在石基的石壁上雕琢立体水寿星一尊,该水寿星长九尺零二分,基地离闸基底二尺六寸三分,通过头、腹、足,测定水位变化,以验明当时干旱与水涝的情况,从而决定闸门之开闭。石刻像下方还刻有海浪花与如意图案。
民国时,新闸闸口因年久损坏,无法启闭,大闸形同虚设。抗战时期,闸体上层建筑毁于战火,红木材质的闸门毁于一旦,唯四座石墩岿然屹立,雄踞河床。市民利用闸墩构筑了桥面借以使用。1946年,沪太长途汽车公司总经理朱恺俦为开通浏浮、浏沙公路支线,将新闸桥面改建成钢混浇筑的公路桥梁,更名为“新闸桥”,成为浏河镇区沟通苏、沪、太等城镇的重要桥梁。解放战争中,桥面被国民党炸毁,一度失去交通作用。
1958年,建造新浏河节制闸的同时,在龙王湾口建钢混节制闸一座,以替代新闸控水导源。当地政府与交运部门对新闸桥面进行了整修,继续利用原有闸墩筑为交通桥梁,使用至今。
新闸桥、老浮桥和水带桥合称为“浏河三古桥”。
这座闸桥还与大名鼎鼎的“大闸蟹”的得名有关。浏河是太湖、阳澄湖重要的泄水通道。每当秋风起,河蟹(中华绒鳌蟹)要到海里产卵必得经过浏河大闸。清《刘河纪略》载:“闸门蟹,出自新闸口,身盘肥大,故称大闸蟹。常由河底爬上,伏于闸门、闸壁、闸房之上。深秋九月,其味最腴厚。”每当傍晚时,乡民们守候在闸门捕捉,“大闸蟹”之名由此而起。久之,浏河镇“大闸蟹”名闻遐迩。据考,清代昆山阳澄湖一带并没有著名大闸,而调节阳澄湖蓄水的浏河大闸是当时江南唯一的大闸,事实上阳澄湖螃蟹亦必须通过浏河大闸汇入江海,再回游才能变得丰腴结实。故阳澄湖螃蟹肉质鲜美,离不开浏河大闸,因此大闸蟹正宗产地在浏河镇。到了清光绪年间,大闸蟹开始驰名沪上,许多食客纷纷来到浏河镇,品尝正宗的大闸蟹。
民国时期,浏河镇的蟹生意特别兴隆。每年销往上海一地就达数万斤。镇上许多菜馆、酒店常用蒸蟹、炒蟹招待食客,端上一小碟姜末醋汁,让客人有滋有味地剥壳品尝。特别是卤蟹,堪称一绝,厨师用香醋、酱油、砂糖、陈酒、姜丝和鲜汤烹饪而成,色泽金黄,口感酸中微辣,味中透香,将食客胃口吊足,引得宾客盈门。除蒸、煮外,做蟹面坨吃则别具地方风味。有时勤快的农妇把鲜嫩的螃蟹洗净,放在一小口瓷钵里捣碎,然后放入少许清水过滤,淘尽蟹壳碎屑,留下蟹肉汤汁,加进佐料,做成馅子,可做蟹饼、蟹馄饨吃。或者将水煮沸,将蟹肉汤汁倒入锅中与沸水交融,顷刻制成喷香、鲜嫩的蟹豆腐。
野生大闸蟹为浏河口名特水产,不过数量很少。当今所标大闸蟹之名者,基本只是养殖蟹而已,正宗野生之大闸蟹,只能在浏河河口一带捕得,故到浏河还能吃到味美膏肥的大闸蟹。
(焦桐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