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老街

南郊老街

南郊镇又名南码头,成集镇较早,位于太仓城南。老街呈“T”字形,南北横向沿河,纵向西到沪宜公路,古代时就十分繁荣。据《太仓县志》载,元明时代,曾于此设“海运仓”,集结江浙等地运燕(今北京)漕粮数百万石,号称“六国码头”,并有“天下第一仓”之称。据《浏河镇志》载,所谓“六国码头”是指南码头、嘉定石家塘码头一直至澛漕口天妃宫,长达三十里的港区范围。除粮仓外,当时南郊老街上还有军营、官署,儒塾、船务、盐务、渔市、客栈、各色店铺、茶肆、酒馆饭店、税场等,每到夜幕降临,河港内“舳舫辐集,帆樯灯火”,老街上则“歌舞之声不绝”。到明代中后叶,因禁海运,老街上的经济繁华之况日渐衰微。在清代康熙时虽开海禁,刘家港天妃宫处的经济有所复苏,但南郊老街随着为京城集中屯粮功能的消失,盛况已经不再,不过老街上的各色商号还在,特别是纵向主街上的店家生意仍很兴隆。进入民国,又出现了一些小作坊、小工厂。如铁铺,主要生产出售小型农用工具;棉纱厂,主要生产棉纱等。在军阀混战时,由于太仓当局处置得当,城厢及南郊得以幸免于难。1937年秋,日军从嘉定向太仓进攻,铁甲车为先导,飞机临空投弹扫射,骑兵铁蹄践踏,太仓南郊及其老街首当其冲,受到重创。四九年后,政府立即着手恢复经济,老街上先后办起供销合作社、银行、邮电等门市部,有五金、日杂、果品、南北货、旅馆、饭店面馆等店面达上百家。老街周边还办有一些工厂、作坊。随后南郊镇经历了镇变乡,再变回镇,并入东郊乡以及建立南郊人民公社等的变迁,于2000年7 月并入城厢镇。在此期间,南郊老街也不断被改和扩建,同时新的街道也不断出现。特别是自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之后,镇上老街及周边地区先后办起轻纺、机械、建材、电子等四十多家工厂。老街上还有百年老校——南郊小学。其前身为1868年创办的“叶贻德堂义塾”。民国元年(1912),遵江苏省都督府令,将学堂全部改称学校,遂改为南郊小学校。1952年,改为南郊中心小学。

而与这条老街有关的名人也不少。比如昆曲鼻祖魏良辅。据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卷二十七载:“魏良辅居南关,善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郭郭之属争师事……”故而昆曲也叫南码头曲。

再如编纂《太仓州志》的作者张采也出生于此。张采(1596—1648),字受先,太仓人,天启四年与同里张溥同创应社,后在临川创立合社。崇祯元年进士。历官临川知县、礼部员外郎等。

还比如我的大舅父、近代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叶鉴修先生也出生于老街中仓桥。叶鉴修(1905—1962)少时即痴迷绘画,初习以上百幅佛像为绘画入门,摹古功力甚笃,无不神形俱到。以后发展到绘禽兽、鸟类、花卉、静物与人物,无不设色鲜丽,栩栩如生,很有娄东画派之韵。他曾先后进入苏州、上海美专深造,擅长国画、木炭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后专攻国画,所画人物、花鸟走兽极为传神和逼真,尤其兼长实用美术。20 世纪30年代,他与画家王扆昌、赵趾祥等人创立了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被推举为主持会务的常务理事。后来改名为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时,他又被推举为理事长。

南郊老街在2010年太仓市成立科教新城后,仍然为新城的一条重要街道,并且给新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