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岳王的桥
近闻新建的杨林塘岳王人行桥通行了,不禁勾起我对家乡岳王的桥的回忆。
我最早接触的桥是家门前二三十米处一座长四五米的小石桥。桥下是清澈的河水,站在岸边能看到小鱼虾在水草间游动。小桥东侧北岸有个牛车棚,夏日里我和小伙伴在牛车棚的转盘上午睡,或转着牛车盘玩,要不在小石桥边的小河里游泳,打水仗,扎猛子,看谁扎得远,或在小石桥的桥桩下摸鱼虾,在岸边蟹洞里捉螃蟹,留下少年时许多美好的记忆。上初小后,每天还要经过往南三四百米的两座桥,一座叫大石桥,一座叫小石桥。大石桥十来米长,小石桥五六米长。因为这两座桥西侧是我的外婆家,我到外婆家做客时经常在这两座桥边流连玩耍。我还常到自己家西面不远的两座桥边玩耍,一座是很有名的官桥,是横跨千步泾的十多米长的石桥,也是我们项门村与岳西村的界桥;另一座叫八字桥,其实是两座连在一起呈八字形的桥,一座往西北横跨千步泾往新河村方向,一座往北往横杨村方向,八字桥的长度与官桥差不多,但比官桥窄一些。我到岳王镇上高小、初中后,往南还要经过一座长堰桥。这是一座横跨千步泾长十五米左右的石桥,数十块长石板双条并排铺着,桥中间微微拱起。当时谁能骑自行车过这座桥,就说明他的车技高超。有几个毛头小伙子车技还不到家,却愣要骑车过此桥,结果不是骑了一小半就急速停车打退堂鼓,就是骑到中间心中一慌身子一晃,连人带车掉到河里,差点丢了性命。我十来岁学会了骑自行车,能在小路上自由骑行后,也想过桥骑行,家门前的小石桥是没问题的,外婆家东侧的大石桥也斗胆骑过一次,但长堰桥却没有胆量骑过。但比我大八岁的表舅就能轻松骑过长堰桥,一次还让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衣架上带我过桥。他关照我过桥时不要扭动身子,保证能安全过桥。等我真的坐到他车上,心中就后悔起来,但反悔已来不及了,只得紧紧地抱着他的腰,骑到桥中间,我害怕得眼睛都闭住了,只在心里暗暗祈祷能平安过桥。后来感到他车骑得非常平稳,很顺利地过了桥。表舅不但自己能骑过长堰桥,还能带人骑过此桥,从此他的车技远近闻名。表舅不但车骑得好,而且是个农村中的能人,挑稻子比别人挑得多,插秧比别人插得快,捕鱼捉蟹也是行家里手。可惜他到三十五岁就得重症去世了。
再往南就要过杨林桥了,这是一座横跨杨林塘的茜直(茜泾到直塘)公路桥,长六十点六米,宽七米,净高二点九米,1959年始建时是松木桥面,1982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杨林桥,桥下宽阔的杨林塘河面和涨潮落潮时湍急的带漩涡的水流,是检验游泳者水平胆量的场所,也会发生溺水身亡的悲剧。夏天常看到一些勇敢的男青年站在杨林桥高高的桥墩上往下跳水,让我心生羡慕,但自己是不敢尝试的。当我自以为在小河里游泳水平已不错,竟不顾父母“不要游杨林塘”的反复叮嘱,和两个水性好的小伙伴偷游过一次,当游过近百米水面的杨林塘、气喘吁吁地爬上河岸,就再也没游第二次。我总会想起初中同学霍发明,一个眉毛浓浓的男生,记得一次中午他掌勺分菜时给前面同学分得太多,分到自己时只有菜汤了,他吃饭时就只喝点菜汤算了,可见是个很谦让善良的人。不知什么原因,学习成绩优秀的他上完初一就没再上学。一年后的夏天传来噩耗,他和一帮妇女坐船外出割草积肥,船过杨林塘时,他帮一个摇船老头吊绷,突然绷绳脱钩,他一下子掉到了河里。因他父母从小特别溺爱他,夏天别的孩子都去河里游泳,他却被反锁在家里不让出来,结果掉到杨林塘里因不会游泳,只能在水中挣扎。船上只有一个年迈的摇船老头和一帮不会游泳的妇女,不能下河救他,只能看着他时沉时浮干着急,等呼喊到来人救时,他早已沉入水下不见身影。直到傍晚,人们才在蔡家湾一个河湾处找到他浮起的尸体,令很多人伤心落泪,也令那些不让孩子从小学游泳的家长深思。
杨林塘的前身是杨林河,在岳王老街南侧。杨林河西起盐铁塘,东至长江入海,既是阳澄湖向长江泄洪的重要河道,又是本地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岳王段杨林河上也有很多桥,其中最有名的是岳王镇老街中部的环龙桥,又叫环洞桥,曾名众兴桥,我高小、初中一年级时经常到环龙桥边玩。这座桥是单孔石拱桥,南北堍都有台阶,中有桥台,两边设桥栏,明万历三年(1575)始建,清康熙年间里人陈道周募捐重修,是岳王境内最古老的桥梁,到1964年,我初中二年级时改建为长七点三米、宽四点五米的水泥平桥。
自宋景祐元年(1034)苏州知府范仲淹开杨林河后,随着岁月流逝,淤泥逐渐阻塞,虽经历年数十次疏浚,到解放时河道已变得浅狭弯曲,底宽仅三至五米,河面最狭处不到二十米。后来政府于1958年、1959年、1969年,组织数万民工对太仓境内二十六公里杨林河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治,拓宽挖深,截弯取直。整治后的新杨林河又叫杨林塘,从蔡家湾东至牌楼邵家桥为新开河道,从岳王老街北面通过,河底宽二十至三十米,河面宽五十至七十米。杨林塘挖通未建桥前,在现岳王学校南侧有一个摆渡口,这是杨林塘北岸群众到岳王老街的唯一通道,就是到1959年建了杨林桥后还维持了一段时间。因为杨林桥在东面,北岸靠西的人家要到岳王老街买东西不想往东绕道,还是觉得摆渡方便。当时负责摆渡的是个老头,当地人都叫他阿毛金,是个没有子女的善良老人。靠北岸有一间他居住的草房,还有一条黄狗和他做伴。让我想起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湘西一条溪水白塔下的渡口,也是一个老人,一条黄狗。只是这里的摆渡口少了一个小女孩翠翠。因为我外公每天一早上街喝茶,都是到阿毛金这里摆渡,所以与他很熟。记得一次外公带我上街,让我一起乘阿毛金的渡船过杨林塘,只见一根粗铁丝拴在两岸木桩上,我们和一些摆渡人上船后,阿毛金就一把一把拉铁丝让船慢慢前行,能听到浪击船头咚咚的水声。摆渡一次大人收两分钱,小孩收一分钱。因阿毛金与我外公熟,我那次摆渡阿毛金执意未收我的钱。每年春节,外公要给我压岁钱,就是从阿毛金那里换来很多两分钱的硬币,用红纸将一百个硬币卷成一卷,递给我时也递来一份温暖。直到1979年,在阿毛金的摆渡口西侧建起了长六十米、宽四点五米、净高二点九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岳杨大桥,摆渡口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据《鹤王市志》《岳王镇志》记载:旧时,境内集镇和乡村通道的桥梁,多数为民间捐建的石桥、木桥,另有极少的竹桥。清道光八年(1828)时岳王市内的主要桥梁有:市内跨杨林河的普安桥、太平桥、众兴桥、青龙桥;市东跨闸头塘的南、北闸头塘桥;市西跨杨林河的多福桥、多寿桥、益寿桥,跨千步泾的凤辇桥、恒春桥,跨杜漕塘的五奇桥;市南跨湖川塘的费渡桥、普凡桥、周吉桥,跨横沥河的朱明桥,跨荡泾的高泾桥,跨高水旁娄的兴隆桥,跨闸头塘的文昌桥,跨摩罗(马路)塘的保安桥;市北有跨陈泾的项门桥,跨千步泾的长堰桥,跨沈泾的吉利桥,跨陆泾的彩虹桥和东、中、西陆泾桥。民国二十六年和三十一年,辟茜直公路时,分别建东洋桥和千步泾桥。
四九年后,岳王的桥梁逐步得到改造。70年代后,陆续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桥和拱桥;另有一部分砖拱桥,石桥仅有少数,木桥、竹桥已绝迹。至1992年末,全镇境内有大小桥梁三百余座,其中分布在集镇区的主要桥梁有十三座,如岳王大桥、杨林桥、石头塘套闸桥(俗称东洋桥)、岳杨桥、新石桥、千步泾桥(俗称西洋桥)、环洞桥、太平桥、陆家桥(曾名普安桥)、青龙桥、凤辇桥(曾名冯染桥)、市西桥、吴家桥。分布在农村的主要桥梁有:蔡家湾桥(曾名益寿桥)、姚五湾桥(曾名多福桥)、岳丰桥、普凡桥(又称普天八旬桥)、费渡桥、周吉桥(俗名周基桥)、文昌桥。此外,还有一批比较有名的小型桥梁:项门桥、紫泾桥、火烧桥、桠杈桥、高泾桥、徐家桥、双桥、官桥、长堰桥、塘桥、横杨桥等。
原来杨林桥南堍西侧有个汽车站,汽车站往西百余米是岳王中心小学,再往西百余米是岳王初中,我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学习时间。我十五岁到苏州上高中就从这个汽车站出发,十九岁到北方当兵也从这里出发。多年来,除了家乡岳王的桥,我还经过60年代前后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经过90年代后建的南浦大桥、卢浦大桥、杨浦大桥,经过新世纪后建的南京长江二桥三桥、江阴大桥、苏通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还见过异国的跨海大桥,在历史变迁中感受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但总忘不了家乡岳王的桥。
如今,我站在高高的岳王钢桁架桥上,看着杨林塘水缓缓地向东流向长江,远眺新春的江南大地,在色彩斑斓的大地上,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一幢幢别墅式农楼连成一片,那一座座各式各样的桥,从家乡的小桥到现代化的大桥,都是通向外界的纽带,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
(朱凤鸣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