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湾之百年王家厅
明代首相王锡爵之孙王时敏的五世孙王君英,因王家人丁兴旺,老宅住不下,出宅到太仓城东南隅朝阳村。王君英三十八岁(时为1864年清咸丰十五年)当官时在朝阳村建造了王家厅。不少耄耋老人都知道朝阳村的王家厅曾经和老大街上陆状元的“一致堂”、毕状元的“经训克家”大客厅齐名。
1952年我读小学时,同学王衡山(王君英六世孙)曾领我到他家王家厅玩。王家厅位于太仓城东南隅朝阳村王家江南,在今东仓大桥北、东仓路西,铭成花苑别墅区东南部,只是原来的王家江早已被填没了。记得我们俩走出朝阳城门向东南方向走,走过了吊桥、塌水桥、金村桥、管家桥,共走过了九个弯曲才到朝阳村口。朝阳村里房舍众多,走过九个弯曲的村弄才到王家厅,亦名九龙村弄。民国时期邑人吴野航有“娄江八景”之谓,其中第六景为“九龙秋韵”,“九龙”者即九龙湾,言朝阳村村路迂曲,因此称九龙湾。到了秋季这里多蟋蟀鸣叫,故名秋韵。
王家厅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直到1987年才被拆除。王君英后代人丁兴旺,第五代子孙有十七户,人多住不下,有的后代拆了王家厅造楼房,有的后代则出宅去造房。王家厅占地面积二亩,坐北朝南,北面、东面、西面三面是河,房屋左右对称。中间是王家大厅,东、南、西、北有四只花厅。王家厅东西有左右对称的房间,朝南是大天井、室门头、墙门间、厅场,室门头东西有左右对称的小天井,墙门间东西有左右对称的房间。王家厅朝北是后天井、场地、王家冮,东西方向有左右对称的水井和宅河。
王家厅建筑的特点:结构合理,主体突出,古朴精致,气象不凡;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气宇轩昂。王家厅门前有花岗岩大石板铺成的宽敞厅场,是晨练时打拳做操的好地方。一块块方块石见证了王家厅的百年故事。王家厅的大门,古朴典雅、高大宏伟,门楣上有苍劲厚实的“王家厅”三个砖刻的碧绿大字。背面门楣上有龙形虎意的砖刻“斯骐斯飞”四个碧绿大字。正面“王家厅”文字左右有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的两幅砖雕。背面“斯骐斯飞”文字左右,有三国桃园结义故事的两幅砖雕。四幅砖雕,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连大刀长枪也雕刻得形象逼真。文字的上下有花卉装饰图案。精美的大门砖雕见证了王家厅五世情怀。王家厅大门的左右有石鼓一对,高一点二八米,鼓的直径零点六米。一对石鼓的内侧都是麒麟,外侧都是八卦太极旋转图。王家厅后大门左右有石凳一对,高零点四八米,是边长零点四四米的正方形。石凳底边是高浮雕的莲花座,莲花的造型圆润优美。王家大厅是重檐歇山顶,挺拔屹立,宏大壮观。王家大厅有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横梁,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王家大厅是六开间宽,加上左右对称的二开间花厅,共十开宽,进深九开间,连花厅在内有十三开间。单大厅可放五十桌,连四个花厅等房屋可放二百桌以上。王家大厅柱梁接构处,有抱梁云和山雾云。古代木匠熟练地运用了透雕、圆雕,把云雕得如花一般的立体美。宽厚的横梁上雕刻了吉祥的几何图形、如意的装饰花纹。苏式彩画主要集中于梁枋和脊檩,有花卉,有禽兽。色调有浅蓝、浅红、浅黄,柔和高雅。王家厅的屋面全部用寿字的瓦当,屋面上的黛瓦排得特别密,正脊上的瓦竖直排列,正中有宝葫芦装饰。正脊两边有精美的龙吻,它的双尾做S 形上翘,左右垂脊各立瓦制的戏文武将。王家厅走廊的椽子全部是弓形的,门窗全部是木雕佳作,有戏文人物,有花卉,有禽兽,有几何图形等。总之,王家厅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画都精湛细腻、巧夺天工。王家厅建筑穿插了走廊、天井、龙梢间、室门头、古井,显得王家厅整体建筑紧凑迀迴,主次分明,富有变化。绣闼雕甍、双檐黛瓦的深宅大院王家厅将喧嚣连同熙攘屏蔽于外,使房屋主人置身于尘嚣之外,潜心于耕读,以求科举考试中博得一个功名。
王家厅内的南面两根大柱上,刻着一副古楹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是我高中期间去同学王衡山家的王家厅时,好奇地抄录下来的。直到现在,我参加了市楹联学会后,在楹联学会经过多年的学习,才弄懂了长联的内容,并且明白了“斯骐斯飞”四个砖刻大字的意思。骐就是骐骥,是青色的好马。“斯骐斯飞”就是要像青色的好马一样,飞一般地前进。王君英先祖在两根大柱上刻下的楹联告诉后代“斯骐斯飞”的方法:要走万里路,到祖国九处名山胜景去考察;要读万卷书,将神州九位名人的绝艺努力学习。因百年岁月沧桑,王家厅的匾额、中堂画、对联等文化遗物早已湮没,但是“斯骐斯飞”四字和大柱上的楹联就足以说明王家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王家厅三面临水,南面及左右是同村人的住房。村南是一大片平坦丰饶的农田。王家厅后面翠竹丛丛,其间还养了鸡、鸭、猪、羊。三面围着王家厅的河里有鱼虾、茭白、荷花、芦苇等,河岸上柳桃间植,草芳花菲,并有榆、榉、柿、石榴、腊梅等树木点缀其间。此外,王家厅建筑群还善于利用门、窗、过道、走廊、漏窗与小天井里的山石花木构成小品画面,一石一花,一木一竹,以少胜多,点缀得宜。“竹影盈窗,皎月一轮添雅韵;兰馨满室,清茶半盏透幽情。”
王家厅所在的朝阳村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城中村,六十多年前我到王家厅游玩,看到村民在田里欢乐地劳动,听到布谷鸟的歌声。村里的人勤劳朴实、友爱善良,和谐相处、不分贫富。如果朝阳村没有拆迁的话,可以再现古娄江“九曲秋韵”的景致。
1952年,我和王君英先祖的第六代子孙王衡山小学四年级同班同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因此在各个学期,我都去过王衡山同学的家——王家厅。记得衡山的母亲那时是朝阳农业合作社社长,父亲则在上海热水瓶厂工作,是厂工会主席。高中毕业时王衡山因医生误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至今一想到此事,我仍然是控制不住自己潸然泪下。为了宽慰衡山父母丧独子之心,我经常去看望衡山父母,衡山父母也认我为寄名儿子。衡山父母过世后,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去公墓给衡山和衡山父母上坟。近几年来我学习写作,习作如在报刊上发表,就送一份给衡山妹(王小明)。岁月如歌,恍若隔世。自195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十七年了。六十七年间,我和王家厅的情缘见证了王家厅的存在和拆除,见证了王君英先祖的后代人丁兴旺,现已传到了第九代,家家生活小康有楼房。王家厅的一砖一石都让我难以忘怀,一草一木都使我记忆犹新。
(孙仲秋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