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裁缝店

老街巷裁缝店

原来的街巷有裁缝店,不仅量体裁衣,还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制衣服务,深受欢迎。这样的裁缝店大都是租赁旧式大户人家的“墙门间”作为店铺,老裁缝传到小裁缝,小裁缝传到更小裁缝。一个裁缝店,除了店主与他的妻子外还收一两个学徒,要是生意兴旺还添雇一两个伙计,来做衣裳的人总是喜欢闲聊,所以墙门间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

太仓城里的新东街、新华街、北门街、菜市街都有一些很有名的裁缝店,铺内陈设大体相同,墙门间狭小的店铺当中摆两块作台板,两旁放着板凳来客可以坐,台板上方横挂一根竹竿,竿上搭着一缕缕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棉线,裁缝坐着可以随手从竿上抽取需要的棉线,穿上针,一针一针地缝,那时的衣服都是在裁缝手里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可是真功夫,可是看上去他们又是很休闲的样子,裁缝在没有来客的时候嘴里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做着旗袍上的“盘香纽扣”,这是行业绝活,有来客的时候他就与客人聊着天,并不妨碍他手中的针线。

老式的裁缝店只做中式服装,当时的娄城小镇是没有缝纫机的,太仓俗语叫“洋机”,短衫裤子、夹袄夹裤、棉袄棉裤、长袍马褂、旗袍裙子样样全是从他们的手中一针一线缝出来,装备就是一把修长的剪刀、一根长条形尺子,还有裁缝头颈里挂着的一根软尺,那时的老裁缝看不起用缝纫机踏制的沪帮裁缝,认为他们没有真功夫。

立冬之后是裁缝店的旺季,做衣服的人要先约定日子,然后将扯来的布料清晒,有的人家要做很多衣裳就将裁缝请到家里来,取下木门板用板凳搁在堂屋里做台板,先给一家人一个个量好尺寸,然后裁缝将布料在台板上推开,取出又薄又圆的粉饼在布匹上画线,屋子里一下子充满了崭新布料的香气。家里人常常会敬烟裁缝,有时候裁缝很忙,就将烟夹在耳朵上。每天早晨还是让裁缝店的学徒在街头晨风里生熨斗,这熨斗是很早就有了,那是一只木柄的装着一只大匙似的铁斗,斗里放着炭条,然后引火烧炭,学徒用嘴吹着助燃,这时候,一缕缕的白烟袅袅升起,烧烫了学徒不敢言语,还在一个劲地用嘴巴在吹,师傅看见了过来一个头皮,“好了还不叫我”,熨烫时师傅口含清水用嘴喷衣料,喷出来的水像雾,我在边上学了几次总是学不会,我想这可能就是行业技巧,裁缝见了笑着抚一下我的头:“这是我的看家本领,你还太小,等长大了我教你。”这时候我可以整整一天都待在他的前面看他将闪闪发光的缝纫针上下穿过移动的布料,等裁缝一走开,我就在地上找用断的缝纫针,将它做成鱼钩,捡地上还没有用完的粉饼用来写字和画画。过两天做好了衣服裁缝就赶着到另一家人家做衣服,因为排好日子的人家还很多,差不多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几、新年来到的时候他才可以轻松一些。

新衣裳做好以后,便全部被锁进了柜子里,因为要等到新年来了才能穿。20 世纪60、70年代的布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年也就几尺布,做完孩子身上穿的也就所剩无几,所以以前的人家做衣服多数是苦求能省布料就尽量省,而且多余的布料哪怕就是一寸布头也要拿回去,就是做个鞋面鞋底子也是好的。小孩的衬衣衬裤都是用几块布头攒在一起做成,裁缝也是帮着千算计万算计,把用布票买来的布尽量多地做成可以穿的衣服。80年代以后买布已经不再需要布票,裁缝店也改善了自己的经营方式,把以往的来料加工转变为原料制作,你可以直接在裁缝店里选择自己中意的布,选自己喜欢的款式自己设计,裁缝店成了当时最兴旺的服装汇集地。后来成衣市场繁荣,服装店多了起来,各种各样的成衣给市民提供了多种选择,可是老裁缝店的优势还在,因为他们款式灵活自由,可以自我设计,而且量体裁衣,做出来的衣服有个性,因此还有不少顾客回归裁缝店。

(石竹茗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