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兴桥

义兴桥

义兴桥,又名曾家桥,位于沙溪镇东市街高真堂弄南端。跨老七浦塘,南北向。1981年被列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重新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头里志》卷二“桥梁”载:“义兴桥,俗名曾家桥。州守刘侯世龙以镇封君曾彪好义,谕令创造。堍石,中木。康熙间重建,易石,一洞,长不及昔三分之一。”所谓封君,在明清时期,按照朝廷所封的爵位等级发给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可知当时曾彪也是一位比较富裕的士绅。在上述这段记载中,未说明义兴桥初建于何时。其实,这在当时苏州人、明吏部尚书吴一鹏为该桥作的“记”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义兴桥初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为太仓知州刘世龙所倡,由沙溪义士曾彪捐资创建,两堍为石,中为木梁。由此可知该桥是“凭义所兴,为义而建”的产物,在当时便被取名为“义兴桥”。而刘知州为了表彰曾彪的好义之举,称此桥为“曾家桥”,以后此名一直流传至今,甚至盖过了它的正式名称。清康熙年间该桥易石重建成单孔石拱桥,至今保持原样。

义兴桥现况

义兴桥上向西远眺(摄于2018年)

义兴桥桥长二十米,堍宽三点二三米,面宽二点七七米,矢高七点六米,净跨三点二米。金刚墙、桥面、拱券石保存完好。圆形拱券由七组券石砌成,每组由七块券石砌筑。桥面中央石雕圆形灵芝纹饰,桥面中央的桥栏四柱顶端雕刻的是倒扣的莲花,原来从桥面往南下一级台阶上刻着一条线条十分简练的鱼(近年在修理该桥时,误将这一级台阶向下移到了桥堍),这三种雕塑都同佛教文化有关。桥门洞两面石柱上刻有桥联,西面的桥联左右均为“南无阿弥陀佛”,与桥上的三种雕塑图案的意涵相吻合;东面的桥联为“象若七曲文星锁住江河气脉,恰似半闲星月贯通天地精华”,颇有气派。

吴一鹏的《义兴桥记》对此桥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该“记”很短,全文过录于下:

吾苏地在东南最下,凡洞庭诸水,多自七浦以泻于海。太仓乡镇曰沙溪者,实临七浦,去海渐近,潮汐水泱,为桥重凡料理。州守刘公世龙临镇视曰:“镇东隅当宜一桥。”镇有曾君彪者,平生好义。刘公乃召谕之,遂出己资建桥。两岸石筑,各长一丈五尺,阔一丈五尺四寸,翼以栏杆,落成于嘉靖甲申(1524)正月十八日,名曰“义兴桥”。义兴之东南曰姚泾,东北曰茅浜,又各建一桥。茅浜桥曰“永安”,姚泾桥曰“狮子”,因得一石狮,故名。夫桥梁王政之一端,有司之要务也。若彪之好义可嘉,因为之记。

显然,这儿原来是没有桥梁的,因此在桑悦《太仓州志》中没有关于义兴桥的记载,是因为太仓知州刘世龙到沙溪视察时,觉得这儿应该建一座桥梁,以方便两岸百姓的交往,于是动员镇上比较富裕的好义之士曾彪出资建桥。曾彪因此独资建造起永安、狮子和义兴三座桥梁,他的这一大义举动,深受当地百姓钦敬和爱戴,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作“曾三桥”。现在另两座桥梁在20 世纪90年代以后,因市镇建设的需要,河道被填塞筑路,桥梁因而被拆除,唯独义兴桥依然巍巍屹立于七浦塘之上,向人们诉说着悠悠岁月。

站在义兴桥上,往南看,是一条窄窄的弄堂。弄堂不长,仅百米左右,叫作南弄。别看这一条弄堂如今不显山、不露水,毫不起眼,它在明末清初可出现过一位颇有名望的人物呢,他就是藏书家和学者吕云孚。

吕云孚,字石香,他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好诗、古文、尺牍,尤精《易经》,涉猎面相当广泛,可谓才华横溢,就连当时名满天下的复社领袖张溥也情不自禁地在一众门人之前赞誉他为“此当第一”。后来他在吴江学中,也以自己的才情学识使当时的县令熊开元(鱼山)刮目相看,大为惊奇,提拔他为学中第一,从而使他“名倾吴下”。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南下,横扫直塘、沙溪、璜泾等地,当时沙溪人都逃难去了,吕云孚因为母亲在,他随侍在侧,不愿离开,最终惨遭清兵刃刺,延宕十余日后不幸殒命,一缕魂魄,随着义兴桥下的七浦之水西逝而去,卒年仅三十五岁。死后他的所藏之书散佚殆尽,“一时城中名胄家案间,皆有石香钤印书”。一代才子和藏书家,丧生于乱兵的锋镝之下,诚可惜亦可悲也。

明末太仓娄江淤塞严重,苏州府和崇明县官民商贾往来,必然取道七浦而经过沙溪,于是给沙溪带来了无限商机。自那时开始,沙溪俨然成为一个小都会,商业十分繁荣,以至于义兴桥上的三种与佛教有关的雕刻也逐步演绎成了商业文化。此话怎讲?当你信步于义兴桥的桥面,远处望云,近处看水,蓝天碧水之间,水天一色,至于转向侧面,由近及远,还可以欣赏到风格独特、参差不齐具有错落美的吊脚楼式的枕河人家,于是眼目为之一亮,心胸为之一畅,思绪为之一扬,便会感到一股经商从贾的灵秀之气从脚底下冉冉升起(灵芝草是传说中的仙草,百年以上的老灵芝尤为可贵难得),接着你环顾四周,看似随随意意,却能从四个桥栏柱上清晰的莲花瓣中,获得一种生财之道,或者说是获得一种经商的手段(莲花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和合的象征,而一个真正的经商者,是懂得并且会刻意去追求“和气生财”的道理的),此时此刻,你的胸中已经回荡着经商的灵秀之气,你的思维中蕴含了充沛的生财之道或经商手段,接下来你必然会在工业、商贸市场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你就不愁往后的日子里财源会滚滚而来,年年有余(鱼)了。

桥面上荷花雕塑(摄于2018年)

桥面上灵芝雕塑(摄于2018年)

桥面上鱼雕塑(摄于2018年)

经商者喜欢的是喜庆和吉祥,要的是一句句好口彩,而义兴桥上的三种雕刻图案反映的正是喜庆和吉祥,因此受到了工商业者的欢迎。民国时期的沙溪镇,不仅工业方面在太仓境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集中了太仓境内的商界领袖万和祥南北杂货、元昌和绸缎店、元发永药店、孙德顺花米行、王合茂花行等,因此被周边地区货真价实地赞誉为“东乡十八镇,沙头第一镇”。沙溪镇的百姓在义兴桥上只是表达出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这三种雕塑是在美好愿望中凸显出的一种商业文化。

义兴桥从初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以至于在当地的百姓中口口相传,更多的是知道它叫“曾家桥”,而对它原来那个“义兴桥”的名称反而显得有点陌生了。直到2000年沙溪镇被评定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以后,有关部门在桥南堍竖立了一块石碑,上刻“义兴桥”三字,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还有这么一个大雅的名称,同时更加熟悉和了解了这座桥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此桥在清康熙年间改建成目前形状的单孔石拱桥,以后的几百年中又屡有修建,因此在整座桥梁上,如果细细地分辨,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石质和特征,而单孔拱桥的风格则一直保存至今。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