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镇的古弄

浏河镇的古弄

浏河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古镇。上世纪50年代初,设街长的街道就有十条。街道旁边的弄堂更多,其中颇有名气的古弄就有八条。

王家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弄,西起北街水龙阁,东至天妃宫后墙,弄长百十来米,弄宽不足二米,因明代王氏望族聚居于此而得名。王家弄内是清一色的砖铺路面,南北两侧,庭院深深,绿树成荫,多幢深宅大院掩隐在绿色的树林里。这里是乡绅、官宦的聚居之地,不少人家出资自办私塾。明清时期的王家弄内,到处书声琅琅,墨香飘溢,读书、识字蔚然成风。

闸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弄。弄宽二米,弄长一百余米,因南弄口连着清康熙大闸而得名。据此推算,“闸弄”之名的出现应在康熙大闸建成(1671)之后。古代的闸弄,弄口狭窄,从南到北是清一色的卵石路面,从早到晚,南来北往人员绵延不绝。当年的闸弄,曲折幽深,两边的房屋隐藏在大自然的一片绿色中。入夜时分,闸弄两边的深宅里,笙歌达旦,灯红酒绿,涂脂抹粉的妓女倾巢出动。

木行弄东起河西街,西至老浏河支流老鸦浜,宽二米,长近三百米,是浏河镇最长的一条古弄。砖石路面,渗水性强,雨天行走依然十分方便。清乾隆年间,资本雄厚的洪姓木商将大批木排从老浏河引至老鸦浜,在木行弄西弄口起岸,开设木行,木行弄由此得名。地处江南水乡的浏河,本地木材品种繁多,但自古不产做房屋大梁的杉木。洪氏木行经营的木材,多为又粗又长的杉木,既可做大梁,又可打家具,购买者纷至沓来,上等杉木往往供不应求。数年以后,洪老板的木材生意越做越旺,木行弄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响。

万茂弄南至新闸街,北至木行弄,弄长九十米,弄宽不足二米,清一色的卵石路面,因晚清时新镇儒商朱湘舟(朱屺瞻祖父)在此开设万茂酱园而得名。晚清时的万茂弄四周,处处酱迹斑斑,酒香扑鼻。到了民国初年,万茂酱园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万茂弄内一天到晚挤满了采办老酒和酱货的商人,万茂弄随着万茂酱园的驰名而名扬四方。

古皮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弄,南起庙前街十字弄口东侧,北至王家弄,全长九十多米,弄口狭窄,宽不足一点五米,清一色的板石路面,石皮弄由此得名。此弄清代时称依仁里,系商行、货栈集聚之地。弄外地域开阔,房屋鳞次栉比,适宜仓储。众多商家把到手的货物存储于此,一旦涨价,立马抛售,赚个盆满钵满。

洪朱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弄,东起河西街北石桥西堍北侧,西至一条南北走向的无名小溪,与南面的木行弄平行,是澛漕河西岸的第三条古弄。弄长七十多米,弄宽二米,清一色的砖石路面。此弄为清末官宦洪锡范(字伯言)和硕儒朱古民(字叔楣)两大家属居住地,洪朱弄由此得名。洪锡范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颇受任职地百姓好评。晚年为家乡公益事业忘我工作,殚精竭虑,深受浏河百姓的夸赞与尊敬。朱古民为人正直、厚道,写得一手好字,是清末民初闻名沪上的著名书法家。他曾为显佑山下艺芳园茶室书写一副对联:“莫将时局沧桑感,且尝园林风景佳。”赢得沪上书画名流的交口赞誉。

金沟河沿位于城隍庙东侧,南起庙前街,北至王家弄,与东边的闸弄、西边的石皮弄平行。弄宽二米,弄长不足一百米,石板铺路,整齐划一。明清时,金沟河是天妃宫的一条护卫河,至晚清时河道淤塞,臭气熏天,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于是官方出面,填河成弄。弄东是民居,弄西是城隍庙和天妃宫围墙,官方名财神弄,民间称其为金沟河沿。

小庙前也是浏河镇的一条古弄,东起万茂弄,西至宁绍会馆,弄长九十多米,弄宽二点五米,清一色的卵石路面,因宁绍会馆内设有供奉关帝圣像的小庙而得名。名噪一时的刘湄书院就设在此弄内。每当午后、夜晚,书院内琵琶叮咚,吴音绵甜,书迷们如痴似醉,百听不厌。

(施德明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