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桥
四清桥,位于沙溪镇西部,连接西门街与西市街,跨北横沥,单孔水泥拱桥,桥面和块石铺成的街面基本上齐平,两旁的桥栏是用青砖砌成后再用水泥混凝土涂抹而成的,原来有一排孔,后来给砌没了,中无缝隙,如两道矮墙,比较厚实坚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淋、日晒夜露,多出了几许斑驳沧桑,但是保持得仍然十分完好,桥上人车皆可自由通行,十分方便。走到桥中间向南望,两岸有几株老树虬枝盘曲,树干、树皮如老龙鳞,加上树下的石驳岸采用不规则的块石垒成,朴拙苍古,平添出一些令人缅怀吊古的情趣;向北望,岸柳飞扬,杨花飘拂,碧波涟漪,清水荡漾,一脉细流绵延不止,也不知此河源起自哪里,波尽何处。民间有传说称,这一段水面是天上神龙之化形,它庇佑着全镇百姓的福祉。
桥栏中部以及桥栏外的拱顶部镌刻着“四清桥”三个正楷大字。然而这么个桥名,时时会勾起当地人太多的回忆,就像打翻了一只多味瓶一样,甜酸苦辣咸种种滋味都会涌上心头。
这个桥名是怎样得来的呢?
原来,这座桥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6年4 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亦称“四清运动”)末期,因横沥河疏浚拓宽,拆除了原有的一座古石桥以后才重建的。从它的这个富有当时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的桥名看,即可以知道它正是那场政治运动在沙溪镇上留下来的一件遗产,而在“四清”运动中以及紧随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由于林彪夫人叶群、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等人的插手和操纵,沙溪镇成了“左”倾思潮的“重灾区”。这座桥便如此这般地成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见证。
那么,在“四清桥”建造之前,这里原有的那一座古桥又是叫什么名称呢?
原来它叫“陈抟桥”。陈抟者,道教之得道高士也。桥名“陈抟”,据传说与这位高士有关。当地民间有口碑,一次陈抟如闲云野鹤般从外地云游至此,一觉睡了八百年,醒来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飘然而去,于是镇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件奇事,专门在陈抟睡觉的地方,造起了这座石桥,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详见本书159 页“陈抟桥”一文)。
四清桥(摄于2018年)
正值“四清”运动时期浚河建桥,“陈抟桥”这个名称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当古桥被拆除并重建以后,桥名也随之变成了适应当时政治形势和需要的“四清桥”了。建的拱桥(如跨老七浦塘上的五龙桥、西石桥,跨北横沥河上的侯场桥等)也都踏波凌空,傲睨波涛。高大宏敞、俯视清波,作为拱桥的特征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但是,这么多的拱桥中,必然会有大小之分,那么,沙溪哪一座石拱桥最为小巧呢?
沙溪镇乐荫园内,有一座石拱桥的桥型小巧玲珑,娴雅美观。此桥为20 世纪80年代初期重建公园时所造,主持建造者为苏州吴中区藏书人陈水才,因紧傍着沙溪古八景之一的“通津渔火”故址,故移西门街天泉弄内的原西石桥旧称而名之为“通津桥”,并在桥孔上端的石上镌刻桥名。如今,即便是目测它的桥型,也不难看出它是镇地最为小巧的一座现存石拱桥。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