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老街桥
老街,曲曲弯弯
民国时期王祖畬编纂的《太仓州志》记载:九曲市在陆公市西北五里,二十四都五图,傍九曲塘。1991年出版的《太仓县志》据此云:九曲“镇中有石家泾穿过,北通浪港河,南接七浦塘,……当地古有九曲塘,镇由此得名”。相传北宋景祐元年,苏州知府范仲淹亲临太仓督开了流经九曲境域的七浦塘,使得九曲地区的农业生产慢慢发展起来。北宋后期为了引水入海,把分散在九曲镇南北的一些天然湖泊连接起来,疏通成贯穿九曲镇、沟通浪港河和七浦塘的石家泾。此泾从南至北,河湾不知其数,古有民谣“九曲十八湾,望望在眼前,摇摇大半天”。九曲镇附近的那段石家泾因此就叫作九曲,相传沿着九曲塘逶迤向东的红菱塘,原是六百多年前九曲镇的市河。当时河面宽阔,河上跨着青龙桥和白虎桥,现今有些世代居住在九曲镇的老人,他们不但多次倾听了前辈关于九曲镇兴衰的传说,而且还看见过宋家后面古老的青龙桥。当时,古镇东到麋场庙,西到龚泊庙,全长六余华里,街道从东到西有九个“摇手湾”。在这条九曲十八湾的街道中,寺庙有三处,即东边的麋场庙、西边的龚泊庙、中间的观音堂。镇上茶坊酒肆、小商小贩的店铺随处可见,河南岸、北岸都有街,东西走向的老市河成街心河流。
首先,有遗址可证。据年老的九曲居民回忆,河北西端的“杨长顺商行”,就有不少街房供杨氏家人居住,为过河,杨氏还专门建了一座吊桥。四九年后杨氏的河北街房曾做过私立医院,后医院迁移,杨氏街房就分给了贫苦农民,再后是居住人作为私产拆掉重建,成了普通民房。东段在北桥处有多户居民的街房,至20 世纪80年代拆后重建才彻底毁掉了老街的遗迹。河北岸虽失去了街道的遗迹,但沿河民房一幢紧接一幢,1999年东西流向的老市河被填河成路后,路两边的民房却又逐步形成了新的街道。
九曲老街西端杨氏南北厅,为太仓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其次,有桥梁可证。现有九曲老街中,有三条弄巷,沿弄巷向北必有一座桥。西段靠杨氏南厅,东侧有西弄巷,向北穿过杨氏北厅的吊桥,过桥北面是杨氏街房,一直至市中桥。市中桥南端就是市中弄巷。东段的北弄巷向北是北桥,过北桥西侧就有二三十米长、四米宽的双面房街道,再向西有百米长的单面房街道。至于古镇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屡经兵燹,几成废墟。九曲镇的街道,至今只剩下两个“摇手湾”及河北的少部分街道了。所剩街道,东起沙时公路过境的石家泾路(“四清桥”西堍),西迄九曲(现称金浪)卫生院,长四百余米,西段老街宽四米,东段新街宽十米。1999年,行政区划调整,九曲镇改称金浪镇后,将老街石板路改为水泥路,2010年东段街道又在水泥路上铺设沥青路。
20 世纪80年代前,老街两侧房子几乎全是秦砖汉瓦的平房。
20 世纪60年代起,九曲供销、粮食部门在新石家泾东侧、中学南侧圈地建造了生资、棉花收购、粮食加工和购销部门,形成了沿河南北向长二百余米、宽六米的单面街,及“四清桥”东堍向东长百余米、宽十米的东西向商业街。在老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九曲西市梢的杨氏北厅与一街之隔的南厅,两厅建于清朝中后期,总建筑面积为二千一百六十一平方米,气度不凡,虽经百年沧桑,但主体基本完好,2006年10 月,被列为太仓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桥梁,星罗棋布
九曲集镇不大,但河流纵横,桥梁甚多。除上面说到的古时九曲市河红菱塘上的青龙桥、白虎桥外,在20 世纪90年代前,这条市河上从老石家泾至新石家泾近五百米间,从西至东有四条桥:四九年前用于沟通杨长顺商行过河的杨氏北厅中间弄巷往北的吊桥;市中弄巷北端的市中桥(南北向三堍石板桥);北弄巷北端的北桥(南北向三堍石板桥);沙时公路过境的南北向九胜桥(建于1970年);新石家泾河东侧的中学桥(南北向三堍石板桥)。1999年因创建卫生镇,在整治环境中老市河被填筑成水泥路,老市河上的桥梁只剩下了沙时过境公路上的九胜桥。
1966年建造的“四清桥”
老石家泾在集镇范围内有三条桥梁:南为九曲幼儿园西南侧(原观音堂西侧)的观音堂桥,此桥跨河长十米,宽十米,为东西向水泥桥(柴塘河开之前桥为一点五米宽的石板桥,河开后建新九路,此桥建为四米宽,2012年重建为十米宽);中为老街西市梢连通卫生院的西桥,此桥跨河长十一米,宽二米,为东西向三堍石板桥;北为九曲会所后东侧的牛走桥,此桥跨老市河长十一米,宽一点五米,为东西向石板桥,2018年重建为宽六米的水泥平桥。20 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时,沟通七浦塘与浪港河,流经九曲千年以上、具有九曲象征意义的石家泾,因其弯道太多,当地政府组织民众东移五百米重开,命其为“四清河”,又名新石家泾。重开后在二点八千米笔直的新石家泾河上,共建起了十一条东西向桥梁,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四清桥”。此桥长二十一米,跨度十五米,宽四米,建于1966年,为机红砖水泥混砌仿古拱桥,桥面铺碎石块,1990年重命名为“九曲桥”,但建桥时安装在桥外侧中间的“四清桥”三个大字仍保留完好。
(朱利民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