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泾老街桥
璜泾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据旧志载:晋代咸和年间,即有璜泾之记载,唐朝时已形成集镇,宋皇室南渡,留下一脉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最著名者为明代后期的藏书家、篆刻家、书画家赵宧光。之所以镇名“璜泾”,则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末张采《太仓州志》载:“近镇有泾,泾中有石如璜(半璧形的玉),富人欲取,为山不能起,是山根也,因以名镇。”明弘治《太仓州志》收录的《璜泾赵市碑记》则叙述了璜泾的兴衰史,其中重点讲述了宋皇室后裔赵仲辉重建璜泾市镇的经过:
今太仓州之赵市,旧为常熟县之璜泾镇。弘治间增立太仓州,始割隶焉。璜泾故大镇,元季兵燹,民乃荡析离居,而昔日繁华之地,鞠为草莽之区矣。国朝混一以来,百有余年,无有能兴复之者。承事郎赵君仲辉,世居此地,慨然以为己任,乃捐家资,鸠工僦材,构屋数百楹,以处流寓、建桥梁、修道路,以便往来。于是商贾骈集,货财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三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盖不俟赢粮负橐,操舟驰骑,远赴都邑,而不日之间已遂其所求矣。阅三十余年,聚居益盛,远近之人皆以赵市名之。
又据璜泾人、南社创社成员冯平撰《璜泾小志》记载:赵仲辉,名壁,号有怀,系宋朝皇室后裔,“治农致富,尝纳粟授承德郎”。承德郎系明朝六品散官,并无实际职权,故赵仲辉长期生活在璜泾。宋元时期的璜泾已是大镇,惜元末遭兵燹,人民荡析离居,街市竟成废墟。赵仲辉以重建璜泾为己任,捐资倡议,殚精竭虑,构房屋、建桥梁、修街道,三十年后的璜泾,重现了商贾骈集、货财辐辏、聚居益盛的繁华景象,人民感念赵仲辉之筚路蓝缕之功,称呼为“赵市”。璜泾老镇区约零点五平方公里,原呈东西走向,主要河道荡茜横贯其中,注入长江,蒋泾、陈大港两条河道与之呈“十”字交叉。镇区段的荡茜有驳岸护坡,两边依河建屋,分别形成河北街(西起缪泾堰,东至吉利桥)、河南街(西起八字桥,东至油车浜)两条主要街道,碎石铺面,宽不足二米。由《清末民初璜泾集镇(地区)古建筑示意图》观之,镇区小弄众多,桥梁密布。主要的小弄堂有:河北街一侧的八字桥弄(俗称臭弄)、爆仗弄(宝场弄)、关帝庙弄、斗坛弄、毛家弄、总管庙弄;河南街一侧的关王桥弄、混堂弄(南弄)、竹行弄、龚家弄、高岗址等。横跨荡茜的十来座桥梁把古镇南北贯通连接,诸如灯龙桥、西浮桥、八字桥、曹家桥、关王桥、环洞桥、大石桥、周家桥、敦化桥、油车桥、杨木桥、吉利桥等。旧时镇压上在街巷交叉的地段设巷门,上有过街楼,晚上有人守护。过了二鼓(约晚上九十点钟)便关闭巷门。赵宋之后,小镇历朝历代出过不少官宦、鸿儒和名流,故而曾经分布诸多园林名胜,如明代的施家园、匏园、四角潭园、涉趣园、芥园等。璜泾镇南边有座玄武池,湖面不足十亩,中有小岛,景色却十分宜人。民国十九年(1930),玄武池的岛上建亭子,由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匾额“有怀亭”,边款:“璜泾成于宋,毁于元,明成化间赵壁复兴市廛,邑人感之,有怀,赵壁字也。”随着玄武池毁于“大跃进”年代,于右任的题词也下落不明。顺便提及,民国时期,璜泾又出了一位名人,即国民党要员狄君武,他本人也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与于右任过从甚密,于右任为璜泾题词,当为应狄君武所请。虽然,璜泾的许多胜迹早已在风雨沧桑中荡然无存,但从赵仲辉重建市镇,历经几百年,至20 世纪70年代,璜泾的总体街桥格局、建筑风貌并没有明显变化。
著名学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少年时期曾定居璜泾,他的《浮生琐忆》一书中有大量篇幅是关于璜泾(书中用琼溪代称)的内容,市河、石桥、玄武池、西塔,小镇的风情风景、故事轶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里略举一二:
小镇位于太仓县的北部,离长江四五里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穿镇而过,还有两条支流,河面上跨着许多石桥……整个小镇是沿河而建的,它狭狭长长的,东西长一里多,南北的宽却不到半里。有半数人家是枕河而居的,有些人家后门口就有水桥,没有水桥的人家也往往可以打开后门用吊桶从河里汲水。
全镇一共有十来条桥,最有名的是大石桥和小石桥,它们都在镇的中央,附近就是菜场和百货店,算是市中心。但是那两座桥都没有什么好说的,它们的模样平平常常,也很少有孩子在那儿玩。
清末民初璜泾集镇(地区)古建筑示意图
好玩的桥是关王桥。据说从前桥边有一座关王庙,桥因此而得名。后来镇上的庙全被拆了,桥名却依然如故……关王桥的模样有点不同寻常,它的桥栏是用砖石砌实的,像是两堵墙……
最美丽的桥则是八字桥。八字桥其实是两座拱桥,它们架在市河的岔流处,一座东西向,另一座是南北向,两座桥紧紧相连着,就公用一个名字。八字桥在小镇南面的边缘上,过桥后拐过一个弯,就是镇外的玄武池了。
我最喜欢的钓鱼场是典当水桥。它在银行的后门口,大人们说从前那儿是一家典当,后来典当变成了银行,水桥却没有改名。典当水桥很气派,它足足有两丈宽,用大石块砌得方方正正的,上面还有屋檐,连下雨天都可以躲在那儿钓鱼。更让我喜欢的是,典当水桥的石缝里住着一大家子的黄牛,子孙繁衍,怎么钓都钓不完。
西塔是镇上最高的建筑物,镇上的楼房都是两层的,西塔却有五层。它鹤立鸡群地矗立在镇西头,与镇东头那棵参天的老银杏树遥遥相望。
璜泾人有句口头禅“吃食璜泾街”。意思是璜泾人会享受,讲究吃,璜泾的吃货多,吃食店多,菜肴、点心品种多,口味佳。别的不说,清朝嘉庆年间,小小璜泾竟有茶肆近百家。四十多年前,笔者曾到璜泾与鹿河接壤的长江林场“上山下乡干革命”,每月发了微薄的工资,我们这些知青纷纷徒步几公里去到璜泾镇上大快朵颐,一时间小镇平添几分热闹。只是时过境迁,当时尚未改革开放,璜泾的饭店、点心店供应的菜肴、点心已经大众化了,可对于我们这些平时肚子里没多少油水的小青年来说,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后来,我长期从事教研工作,每年总有几次去璜泾,感受到璜泾人的多才多艺与热情洋溢,目睹了璜泾日新月异的变化,留恋着璜泾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桥。
(凌微年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