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城街巷古韵粉墙秀
娄城古朴端秀,平房楼房精致相掺,山墙院墙错落素雅。粉墙是定了基调的,再配以黛色瓦顶、深色梁柱,还有栏杆和挂落,衬以水磨砖所制灰色门窗框而组成平淡、简洁、明快的颜色。
粉墙是用来隔断、衬物或遮蔽视线,在娄城私家庭园中它的形式有好几种,平坦的地形建成平墙,坡地就势建成阶梯墙,也有的建成波浪形的叫云墙,因为它起伏不定像云儿浮动。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然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花墙和廊子步步成景,入目皆画,正是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这是大学读书的时候苏州园林美学大家金学智先生所授。其实小时候走过老街古巷,看过的许多粉墙黛瓦的私宅庭院,觉得那个斑驳的老围墙、深沉的堂门板壁、备弄的石阶小路实在有看头,只是当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仿佛外人是很难获知其中的一些妙处。后来读一些有关江南水乡的诗文,眼前阶砌旁边栽的几丛长叶草,墙角种的几竿竹子或一棵芭蕉,墙上蔓延着的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门和窗的工细不俗,就感觉着娄城古建的简朴而又别具匠心。
浏河澛漕河畔的民居
其实青瓦粉墙就在图画中,古娄城简直就是一幅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为元素的古画,这淡墨渲染用的就是水墨。娄城绝对不用彩绘,体现的正是江南水乡的淡泊秀雅。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有的室内墙壁的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与白色相衬。屋瓦和檐漏也是一律淡灰色,这些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粉墙黛瓦是白色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黛是青黑色,粉是白颜色,粉在古代可能就是指白色,后来读古文知道有“六宫粉黛无颜色”,其实粉还是专指“化妆用的白粉”,那就是深墙中的女子,这就有了西厢张生的越墙故事。我读小学中学的时候,高低错落的各式民居与岸边的垂柳修竹倒映河中,看去就是一幅泼墨酣畅的画图,走在新东街头,岁月悠悠的老街粉墙因为风雨的侵蚀有了裂纹水迹,斑驳淋漓,进入一座古宅,四处白墙经过工匠的巧妙处理,原本突兀枯燥的平面转眼间变成了清雅活泼的生动画面,粉墙不仅和黛色瓦顶、栗壳色门窗产生对比,而且一边衬托着的湖石竹丛和花木藤萝在日照变化与阳光强弱的时空中,将花木湖石或水光树影投影于白墙,粉墙竹影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形成无数精美的变幻莫测的画面,意境尤佳。有了这个发现真是觉得惊奇,移步则又换景像影片的镜头在变换,或松枝山石、或漏窗古梅相映成趣,各种画面使这些粉墙更加古朴雅致,慢走几步就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蓄之美和“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诗境。大户人家的宅院墙面高大深藏还有着高瞻远瞩的寓意,洁白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瓦参差错落,檐牙高啄或毗连而建或独立而筑,砖木结构布瓦顶,起伏错落空心墙,一道道高出屋顶的砖墙如骏马昂首谱出一路的抑扬顿挫,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宅院显现出一种韵律与和谐的美感。真是这样的,院与墙的高低错落,黑与白的鲜明对比,虚与实的映衬相辉,光与影的和谐交替,那阔阔窄窄的道道粉墙仿佛就有了音乐般动听的旋律。
巷中出没着两个画中人,完全是相看两不厌的感觉。太仓画家王鸣的墨荷也是以此为基调,将墨荷看似随意地泼于画纸,其实闲适实在的颜色是经过理性的涂抹而层层堆积起来的,如同水墨在宣纸上一遍遍晕染。画是平面,然而细细看去却是一幅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又立体的天然图画,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点晨雾,那么就会有在水田中的那一片村落,远处的几抹粉墙恰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境界,那种恍如隔世如梦般飘落眼前,真是养眼。我在文联工作的时候,建议他可以以此画大面积的写意建筑,我说这就是娄城。
娄城的母亲河致和塘从城中穿过,我晓得的,只因有这一河好水的滋润,才使得这古娄城浸透了水光月色,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流淌着悠长古韵。娄城文化底蕴深厚,从城东的太师第门楼到城西的张溥故居都是依傍着致和塘,所以看小桥流水、走通幽小巷是感受得到娄东传统文化的厚重的。徜徉于明清老屋,那种遍布在粉墙黛瓦所蕴含的文化是古风旧韵,风味醇厚,情趣更幽,漫步古街自然会被宁静而祥和的气氛浓浓包裹,韵致更美。屋面覆盖着瓦花的眉,石板穿透着青苔的衣,青砖龟裂着黝黑的唇,墙壁坠落着灰褐的皮,信步走过好似就在翻动一页页历史篇章,随处踩动路边一块石头好似就会触动一个朝代,踏着青石板走向古巷深处,走近粉墙那是几近虔诚。街巷尽头的墙壁镶嵌着一块红石板,上边雕刻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却仍透出几分书卷味和些许老气。款款地走过去,冷不丁旁边又撕出一道深深的巷子,扭头望去,能看到巷子深处高门大院的一门一檐和古韵旧貌的青瓦粉墙,园中新生的杂草刻意掩隐着断垣残壁。街两侧的商家店号旧迹斑驳,老街古秀纯朴,文物风光绝卓,清雅淡致的浅棕色门面仿佛是在诉说着明清时光,门窗楣板上的雕刻还在昭示着荣华岁月,客厅斑驳的抱对还在激发人们的回味,粉墙黛瓦女儿墙似乎所有的明清大戏都在这里一一上演,因为有张溥兴社、世贞兴文、伟业兴诗、世仪兴学、“四王”兴画,诗书画传承,集粹文化精华,看着看着,眼前便滑过一幕幕浅吟低唱,那个苍老的温润,时光缓缓地浸漫,有一种从容与沉静,那个情景就是现在还能够在眼前浮起,还能感觉得到深藏着昔日旧址老房的韵味。
依水而筑的民居
粉墙黛瓦是古娄城一种生活态度的标志,却实也是一个隐逸的符号。我总是觉得在粉墙里的生活有一种不愿被打搅的宁谧与悠闲,宛若是一片随性随意、自在自我的世外桃源。高高的风火墙仿佛与尘世隔绝,宅院藏而不露,而粉墙黛瓦则包裹着小桥流水人家,有客来,主人陪同着客人一起品味园林般宅园的朴实简洁,感受着人生的静谧清雅。历史上不知有多少风流才子在这高高的粉墙下留痕徜徉,欣赏着宅园的丰富与深藏不露。高高的粉墙唯有那像流苏似的常青藤可以高攀,人们虽然看不到大宅院的里面,但院里面那些花树的香气会越过高高的粉墙头飘逸出来,飘到小巷,飘到石桥,飘到水面,飘入鼻腔,在不经意的转弯处送来清香,闻着就是感觉蕴涵着一种水乡清醇的古雅之韵。
粉墙将人文与情感互融,粉墙黛瓦碧意凝转,移窗花影浮萍映水,悠扬婉转的丝竹之声不绝于耳,风叩门环,蕉窗听雨,那是一个空灵和婉约,没有一点脂粉香浓,素面不染烟尘,一切都是那么安然与自在。空中漫溢着茉莉的甜香,千年古韵流转能感觉得到古娄城的一颦一笑,精致的娄城实在是无须过多的修饰,古韵悠悠只是一片静谧和安详。真是这样的,就是简陋居所也是一样的朴素淡雅,那粉墙黛瓦在烟雨中被渲染成一幅幅国画,那韵味粉墙在朝朝暮暮中诉说着不尽的娄城人文故事,粉墙让人仿佛咏读一首无声而韵味幽雅的娄城诗歌。
闲来抬起头看看那些砖,看看那些瓦,细细摩挲那上面的纹理,听它们讲述千年的点点滴滴。想着想着扑哧就笑出声来,今日正是江南梅雨期,细雨飘扬让我回想到童年的时光。童年早已过去,将回忆轻揉抚摸,欲语却已忘言。
(石竹茗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