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老街桥
浮桥集镇地处七浦塘河两岸,距七丫口入长江处约两公里,始兴于明末,盛于清代。因临江近海,潮涨潮落,水流湍急不易建石桥,早先只是“浮木为桥”,故而得名“浮桥”。浮桥集镇南北另有陆公、仪桥两个小集镇。相传南宋末年,抗元名臣陆秀夫殉难之后,其后裔避难迁徙于此,遂成市集。故民间素有“先有陆公市,后有浮桥镇”的说法。
“大浮桥”
话说浮桥老街桥就得重点说一下七浦塘上的一条柏木大木桥。此桥连接浮桥的河南、河北镇区,可谓旧时浮桥镇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桥虽已不浮,但人们还是习惯称“浮桥”,且后来还在前边加一“大”字(方言念“杜”),称它为“大浮桥”,至于初建时什么样子、什么尺寸,已无从查考。最后一次改建于清末,桥身全用柏木建成,长约二十米,宽约四米,全桥分主桥与两堍三段,两堍倾斜约三十五度,两侧有栏杆,桥上行人车马来往频繁。日占沦陷时期,驻浮桥日军在桥上架设岗哨,在南桥堍构筑碉堡,设岗扼守桥上,过往行人都要向日军哨兵鞠躬致敬才能通过,稍有不恭就会遭到耳光、脚踢。老百姓视为畏途,没有必要就不过桥。据已故徐志功先生讲,“大浮桥”北有一位顾少盘老先生一身正气,士可杀,不可辱,当年就是不过此桥。“大浮桥”下七浦潮水东泻西涌,昼夜不息,因此桥桩极易损坏。民国十三年(1924),地方人士自筹经费大修过一次,更换了几根桥桩。到20 世纪40年代,木桥又多次损坏,十分危险,地方有识之士提出要重修“大浮桥”,并着手筹集经费。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些热心人士成立了“重建大浮桥委员会”,开始募捐经费。有个热心的旅沪同乡介绍一位留英桥梁工程师,经实地测量,设计出一条美丽的钢筋水泥大桥,并附一套施工图纸。但当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募捐成绩甚少,到后来只能取消计划。
直到1950年,人民政府拨款先行加固桥面,在桥中央铺上几块厚木板,以免行人陷入朽木孔洞。1952年在镇北兴建七浦节制闸,七浦塘随之改道,原桥下一段七浦失去了航道价值。1962年为做大礼堂座椅拆除了“大木桥”,河底埋设大型瓦筒后填上泥土,成为大坝广场。后来就改成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
20 世纪80年代在改造老镇区时,打通了南北主干道,取名中兴街(后又改为长江路),并在大坝广场东侧建了新的钢筋水泥桥,连通南北中兴街,把沪浮公路和浮璜公路连接起来。
镇区街弄
据史载及一些老人回忆,民国时期浮桥的镇区街弄大致如下:大木桥北堍起为河北大街,长约二百米,北端正对城隍庙大门。折向东,经文昌阁门口往北约五十米,是公共体育场与浮桥小学。小学之西,沿六尺河有条大路通往陆公市。城隍庙前有条东西向小路,庙后有土墩称庙泥山。河北大街中段有个十字弄口,把河北大街分成南北两段。往西为西街,长约二百米,尽头称西市梢。出西市梢偏北有轮船码头,每天有开往昆山、太仓的小火轮,到太仓约四小时。往东为东街,出巷门后为沿七浦塘单面街,依河弯曲东延,经育婴堂弄口,过转河桥又成对面街。往东过娘娘庙(天皇宫)至张家浜,称东市梢,长五百余米。大木桥北堍东西两侧还有东河沿街、西河沿街,各长百余米。西河沿街有施家弄堂通往西街(又名吉记弄堂)。
大木桥南堍是条东西向横街,长不足百米,其西端有条向南的街,是河南大街。沿南六尺河曲折向南,长约三百米,终点称南市梢。横街西延为南西河沿,过南六尺河口有小石桥,桥西为住宅区。河南大街中段有个辖口叫小桥弄,有石板桥跨过南六尺河,由此向西称河南西街,长一百余米,尽头称河南西市梢。横街东端现有条向南的街,是南后街,曲折向南,长约二百米。南端东侧有闵氏义庄、私立广群小学、私立乃德中学等,均建于其内。日军侵占浮桥时期曾为日军兵营,并设有日军慰安所。南后街北段有包家弄,南段有柴弄堂,均可通往南大街。南后街的终点与浏茜浮公路连接,并与浏茜沙线、沪太公路相连接。抗战胜利后,沪太长途汽车公司在浮桥设站,有开往沪浮间直达班车。
旧时浮桥街道狭窄、市场混乱,竞争激烈、住房拥挤,镇区街道一般宽三米左右,多数为石子路面,两侧房屋为砖木结构,以平房居多,亦有少数低楼和大宅,商铺与民宅混合,河南、河北两条大街基本上是商业街,其中也有前店后家。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浮桥闵氏、邵氏、宋氏、王氏四处古宅,市政府先后对上述几处新发现的古宅予以立碑保护。
浮桥每年春天的“洋汛”(黄花鱼汛)比较热闹。浮桥农村盛产棉花,故浮桥集镇的西、南、北几个市梢都有申新、庆丰、福大等纺织厂开设的“办花处”,每年秋季开秤收购棉花。浮桥还有编织渔网和编织蒲包副业,镇区有几家麻网行与蒲包行,专门组织、收购产品。以上这些则是老浮桥镇区街桥的独特风光。
旧时浮桥集镇南北中心大街是浮桥镇的商业街,全浮桥地区二百余家商号中,就有一百五十多家在浮桥集镇上,纵贯南北中心大街,依次较大的商号有浮桥南北市梢的申新、庆丰、焦益丰、福大等办花处。有公万豫酱园、施万源酒店、正昌顺南北杂货店、盛源昌粮行、荣章布店、元同顺肉庄、华美百货商店、公信泰茶食店、慎泰杂货店、宋合顺布店、荣泰昌布店、丽新百货店、万新祥杂货店、大和椿药店、老七浦江鲜馆等,所有店面不大,但竞争之势激烈。
上世纪50—60年代,南市梢边上有加工厂、南申新、福大仓库,一度作为粮食收购仓库,后办了电子厂、农机厂、玻璃钢厂等企业,加工厂关闭后造了大礼堂。河南大街往北的东、西两侧,商店和居民住宅混在一起。河南大街中段有辖口为小桥弄,跨过石板桥为河南西街,尽头是西市梢。河南西街尽头还有焦益丰、庆丰办花处,以及大地主闵理斋和洪家、浦家等私家住宅。四九年后,先后由针织厂、木器厂、卫生院等企业与部门入驻,闵家围墙内还是文艺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的场地。河南大街北端有一条百米左右的横街,也是“大浮桥”南堍一条热闹的横街,两边店面和摊位林立。
河北大街中间有一十字弄,把河北中心大街分成两段,桥北堍至十字弄以商铺为主,有施万源酒店作坊、公万豫酱油店作坊、棉百、五金杂货店,十字弄口两边东西街也有商铺、酒店、老虎灶、茶馆大陆书场、益济典当等,名宅名房有王氏住宅、闵氏住宅、邵氏住宅等。1950年,鸦江一股匪特就在十字弄酒店设计,将县中队通讯员龚某杀害在张家浜东圩堤内。北端城隍庙50年代初为区粮库和粮管所驻地,还有较大的查杏记粮饲加工厂等合营商业。“大浮桥”北堍两边东河沿街有陆家地主住宅,后为区乡政府和供销社驻地,可喝茶赏月的海晏楼也在此地。四九年后西河沿街还设有生资部、食品站、竹器社,建过小菜场,还有文物保护古宅宋氏住宅和通往河北西街的吉记弄堂等。
1952年建造的七浦水闸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在城隍庙北实地开河建闸,2012年经太仓市政府批准立碑为“文物保护单位”。七浦水闸桥建成后,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过七浦河向东为闸北东街,长约五百米,是原浮桥大队的驻地。浮桥公社第一个社办厂 —— 1958年办的坩埚厂,至今大烟囱还在作航标被保留下来。从水闸桥往西,过北六尺河,还有西北申新轧花厂和隆市,日占时期也是日军杀害同胞的地方。四九年后改为供销社采购站和棉花收购站。
河北大街东巷门是百年老店“老七浦江鲜馆”开办的地方,日占时期被捣毁歇业。项门外老七浦湾的东面有油车湾卢家油厂,上世纪70年代在此建造了小发电站和公社排灌站驻地,并建防汛桥直达海塘江堤。
民国时期,出浮桥镇南市梢二百余米,在六尺河东、西两岸各有几十户农家住户,尤其是河东的房子,沿路一户挨着一户排列相当整齐,门面一律为可拆卸的门板,老百姓称这是六尺街而非六尺村。所有的房屋外砌马头墙,内有数进,且房屋都很陈旧,可见此街历史悠久。当地人相传:“先有六尺街,后有浮桥镇。”
据《太仓地方小掌故》记载和顾更生、沈进成两位老人回忆,六尺街约有六百年历史,可由城隍庙址两棵大银杏树作证。六尺街面为石子路面,住房人家房屋门面都是可以拆卸的木制门闼,并设有店铺,民国时期有酒店、小杂货店,原粮管所主任顾永泉家曾开设店铺,此亦为一证。后见《太仓地方小掌故》介绍浮陆乡时,引用了张氏家谱中的一段话:“宋末始迁祖仁寿,为张世杰遗胤,避乱随母泛海抵此,见江口树栖七鸦,遂卜居六尺。”张世杰为宋末抗金名臣。
六尺街南端还有座城隍庙,亦称六尺城隍庙,庙前有两棵巨大的银杏树,估计有几百年树龄。此外六尺街以东一里光景,有地名张家花园,据说也是张世杰后人所建。如此看来,这六尺街不但历史悠久,当年规模还不小。此后浮桥镇逐渐兴起,而六尺街日渐衰落。四九年后六尺河易地重开,1980年后农村翻建楼房成风,旧六尺街就此逐渐消失。城隍庙里的两棵大银杏树,20 世纪70年代末为建浮桥制塑厂被批准砍伐。
杨林塘上的老桥
杨林塘发源于阳澄湖,经昆山巴城、陆桥、三千湾进入太仓,与吴塘、盐铁塘相交后向东经戴家桥、姚五湾、岳王进入浮桥,经杨林口流入长江,浮桥境内长五点五公里,旧时杨林塘从东向西有仪桥、蔡吴桥、东赵家桥、米场桥四座老桥。
大仪桥最早是杨林塘河上的一个渡口,在晚清年间,有位姓倪的热心人士捐款搭建了竹木结构一座便桥,以利南北行人,后为纪念倪姓善事而名“仪桥”。民国九年(1920)茜泾实业家项惠卿(1872—1932)为家乡捐资,在仪桥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桥。1979年,太仓县交通局又拨款重建了新的水泥公路桥。此后随着太仓港的开发建设,又重建了新的玖龙大桥。
东赵家桥,是旧时太仓到浮桥官路上的一条桥。据原六尺村老人吴培刚回忆,东赵家桥是一条官桥,桥的造法与一般桥不同,凡官桥南北向以长石板连接,官桥中间留一路,用石板横铺,经过赵家桥向北到浮桥过北账房老宅有两条官路:一条是从赵家桥下来过北账房走南北长田岸,过茜泾河到六尺街、城隍庙进南市梢水龙阁,称东大官路;另一条过北账房老宅,向西北走石家桥过茜泾河,沿北尺河过车里桥、澄桥,进南申新市梢,称西大官路。
东赵家桥边有著名的南北账房住宅,南账房有顾狱铁住宅,顾在民国时期为县政府科员。北账房老宅主人也姓顾,民国时期其女嫁给国民党高官璜泾人狄君武。北账房老宅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废毁。
在杨林塘口,旧时还有蔡吴桥,已塌坏,后变成了一个临时渡口,地址在仪桥西马家湾附近。米场桥是浮桥西部牌楼的一条桥,后来有了乡村公路,就变成了简易公路桥,可通往牌楼集镇。
七浦塘上的老桥
七浦塘上,除浮桥集镇旧时原“大浮桥”、1952年建造的七浦水闸桥外,另有几条老桥分别为——
闸桩桥 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七浦塘上一座古老的水闸桥。水闸桥用花岗石砌成,共有四个闸墩,两个在河中,平面为狭长六角形,长约六米,宽约四米。两个桥墩紧靠南北岸,北岸河坡大,并连接街道,有近十米宽。建造时用柏木打梅花桩。每个石墩两侧都凿有闸槽,以便闸板升降,平时闸板放在“天后宫”(娘娘庙里)。四个石墩之间架有木桥,可通行人和手推车,老百姓就称它为“闸桩桥”,距浮桥镇区约三百米,是当地老百姓过七浦塘的第二条桥。中间一条桥是活络的,如有大船过闸,就临时搬去桥面,船过后再摆上去。1952年新建七浦节制闸后拆除。
陆家桥与田家桥 两座桥位于七浦塘河的西面,四九年前后均已塌坏,因没有重建,此地就变成了临时渡口。50年代初期,浮桥到太仓的小火轮作为码头上下乘客,平时设有临时渡口,解决部分行人南北来往。
浪港河上的童家桥 旧时浮桥到璜泾有浮璜官路,由浮桥出发到陆公市向西,有一条桥名为南马路桥,向北过浪港到火昌庙必须经过浪港河上的桥,名为北马路桥,四九年后群众统称为“童家桥”,曾是浮桥公社万众大队驻地。20 世纪60年代,万众大队以浪港河为界划为两个大队,河北万众,河南童桥。在童家桥的东南,有著名的三大姓氏,被称之为“后、顾、杨,三脚撑”,四九年后这三大姓的房屋被分给了贫苦农民居住,在南马路桥北,旧时有沈国才的“申曲班子”(唱滩黄),“文化大革命”时发生过“童桥事件”。
陆公市
陆公市位于浮桥镇北,北六尺河东侧,距浮桥集镇约两公里。
元末明初,龙市、陆公市及浮桥一带,都属常熟县双凤乡。明弘治十年(1497),陆公市一带属于太仓州之东乡。弘治十三年(1500)太仓州下设十市、四镇,十市中有隆市、新安市。新安市即陆公市,形成于元代。据传南宋末年抗金名臣陆秀夫殉难后,其后裔为避元朝之迫害,避难于陆公,其后裔为纪念祖先事迹建立祠堂,以祠而名,故称陆公市。又据太仓“桑悦志”记载,其祖上钱琼为元时海道运粮千户,至明朝钱琼五世子系钱璞,为人豁达有为,捐资修葺小镇,更名“新安”,但由于人们习惯,一直以陆公市相称。至明崇祯年间,太仓州下设十三市,大镇隆市仍为十三市之一,而新安升格为镇。嘉庆七年(1802),太仓州有九市、三镇,隆市、陆公市均在九市之中。宣统二年(1910)实行自治,陆公与浮桥合并为浮陆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为浮陆镇。
旧时陆公小镇以市河为界,河南街住户居多,河北街商业兴盛。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有沈氏在陆公开设沈协篾商店,店达半街之多。四九年后陆公曾是浮桥区陆公乡人民政府驻地,设有浮桥供销社陆公站、农村信用合作社、浮桥联合诊所陆公分诊所等,人民公社后陆公集镇东部为光明大队,西部为陆公大队。
陆公集镇旧时设有“商尹书院”,还有傅输生和傅石泉开设的私塾。民国时期陆公东边办了太仓县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沈叔开设私塾一所,学生四十余人,五年后合并给陆公小学。1958年在陆公猛将堂设农业中学。四九年后陆公仍办了历史悠久的陆公小学和一所中学,后分别并入浮小和浮中。
陆公在旧时庙宇较多,有城隍庙、归王庙、周神庙、猛将堂等。在陆公东南部,相传明代抗倭时建造的云山塔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仪桥集镇
仪桥位于浮桥的东南部,离浮桥五公里,浮浏公路贯穿南北,设仪桥站可上下旅客。
相传晚清年间,仪桥是个无名的桥头港口,也是杨林塘上一个渡口,有位倪姓的热心人士捐款搭建了竹木结构的一座便桥,以利南北行人,后人为纪念倪姓善事而名“仪桥”。
仪桥集镇老街有杂货、小百货、药店以及茶馆、理发、面饭酒店等商店。1950年后,设有仪桥供销站、棉花收购站、粮站和粮库。
仪桥集镇南北两处曾建有“淞沪纪念村”八十余间,由爱国华侨捐资建造。离仪桥东一公里处有杨林水闸、上海航道局水文站等单位。在集镇西部、杨林塘北岸,建有杨林国民中心小学(后改为仪桥中心小学),至2001年并入浮桥中心小学。
随着太仓港开发建设的需要,玖龙纸业、环保电厂、国华电厂等企业相继入驻。仪桥集镇陆续拆迁,原来小镇街弄遂废。在集镇旁建有玖龙大桥、杨林水闸、郑和公园,成为浮桥东南部的观光旅游景点。
(顾宝忠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