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老街

东郊老街

东郊老街是原东郊镇上东西向的主干道。

小时记忆中的东郊镇是典型的江南小镇,错落的民居依水而建,河水荡漾,船只穿梭;河滩头,黄狗蹲伏;水桥上,不时有妇人在洗涤。临河的楼上有人从窗中吊下一只篮,大声喊着要买小船上的农产品……狭窄的路面穿行在年代不一的房舍之中,路两边的小店全是老百姓的生计,杂货、水果、卤牛肉、大饼油条、小五金、裁缝、电器修理……光着膀子的男人、穿着无袖短衫的女人、靠着一张小桌闭目养神的老人、吸着冰棍蹦蹦跳跳的孩子……

这个离太仓城东门约二里许的小镇,虽然在民国十八年(1929)时才被称为东郊镇,然而成为集市形成街道的时间却远在元代太仓漕运兴盛之时。至元二十四年(1287)朱清为通漕运,拓娄江古道,于浏河口入海,于是此处开始成集有街。明洪武七年(1374)建海运总兵馆于城东半泾上,靖海侯吴祯充任海运总兵,督运辽饷,随之集市不断扩大,东西向街道也不断延长。至清嘉庆七年(1802)设大东门里铺,至民国时又进一步发展成集镇。这时的东西向街道自东亭子桥一直通到东城门,全长约一点五公里。街北有锡浏公路通过,街南与致和塘相依,街、路、河三线横向平行。后来开凿的新半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镇,水陆交通两便。镇上旧有中小型花米行六家,竹木行、棉布、百货、南北杂货、中药店、烟糖、茶食、点心、肉庄、烛箔、纸作、茶馆、酒肆、铁铺、成衣烟铺(吸鸦片)等商店与手工作坊四十余家,至民国初为百余家。

旧时这条街上较为有名的古迹有: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的“锅盔将军”坟,位于亭子桥北,现为江家弄与老半泾河之间的土丘上,有一大竹园。坟的西南部有墓道,两面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墓前有高二米、宽一米的石碑,碑上记载着明代此处发生的抗倭战斗。墓主是位炊事兵,在一次抗倭战斗中,送饭到激战的东门前线,看到官兵即将败退,乃大吼声声,率伙夫数十人,头顶锅盔,手持战旗,杀向倭寇,结果扭转战局,反败为胜。而这位领头的伙夫却战死沙场。胜利后论功行赏,这位伙夫应授头功,朝廷封其为将军,立专祠以祀之。然因当时的抗倭部队系四处调集,竟不知其姓名,盖因其杀敌时头戴锅盔,故乡人称其为“锅盔将军”。

东郊老街民居旧照

另一处为乐郊园。乐郊园在桑园街河南,为明朝阁老王锡爵种芍药处,又称东园。后其孙王时敏加以扩建,请松江筑园名家张南垣设计,集江南园林之胜,时人严虞淳称之“南垣巧艺,直夺天工”,名噪一时。园内有藻野堂、揖山楼、凉心阁、期仙庐诸胜景。唐时升有诗云:“冉冉野花落,悠悠溪水香。古藤缘树立,新竹共人长。宿燕惊棋去,游峰趁酒忙。流连待明月,清露湿衣裳。”

桑园街原为东郊镇东西向主街道的西大街,同治元年(1862)4 月10 至19 日,清军依仗洋枪队屡犯太仓,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部赶赴太仓,在城内飞云桥杨家花厅(原娄东乡政府,现名人馆所在,仅古松尚在)设指挥部,统领精兵出击东郊老街至板桥、陆渡一带,歼清军五千余人,是为“板桥大捷”。第二年3 月12 日清兵又与洋枪队再次围攻太仓,太平军慕王谭绍光率部从常熟驰援太仓,击退清军后,扩征杨家花厅周边八十余间民房进驻王府军营,时称“慕王府”。但好景不长,是月15 日,清军再次增兵,并依仗洋枪洋炮攻破太仓。东门外直至慕王府尸横遍地,东郊西大街民房悉数被毁。战事过后,百姓渐在此处改种桑树,于是此段老街就被后人称为桑园街,流传至今。民国八年(1919)老街中部原南货店主顾礼堂出资,在西大街周围植桑,并在家中养蚕,开行收茧,并附设小型缫丝厂,使桑园街更加名副其实。但后来历经战乱,养蚕业渐衰落,但街名犹存。

另外,有太仓胜景谓“东亭柳月”。在街市梢半泾河与致和塘交会处,明代洪武年间,靖海侯吴祯海运时筑路亭桥于此,乡人皆呼为亭子头。亭之四周,高柳扶疏,每残月挂梢、荒鸡三唱时,东乡民众肩担背负,毕集于亭下。有顷日出,遂四散各奔东西。明高宗本有《东亭柳月》诗曰:“城东疏柳一亭幽,夜尽长悬半月钩。”桥也由此得名为“东亭子桥”。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于年久失修,很不安全,遂改建。时秀才陈荪园亲赴金山采石,量准尺码运回后改建成花岗石三孔平面桥,桥长二十一点四米,宽二米,矢高三米,中孔跨径五点三米,边孔跨径五至五点三米。该桥工艺精细,桥面两边立细磨花岗石栏柱,开榫石栏护边。

当年,在解放太仓城的战事中,这条老街曾经首当其冲。1949年5 月13 日晚8 时,我军在佯攻北门的同时,主力部队83 师248 团首先进攻东郊育婴堂处的碉堡,得手后迅速向两面扩大战果。结果江家坟处的碉堡马上不攻自破。我大部队迅速随着逃向城内的残敌一拥而上向东门冲去。国民党守军还没来得及关上城门时,我248 团1 营3 连就已冲到,一下子将红旗插上了东门城头,时为晚上10 时,随后就胜利地解放了太仓城。

由于战乱,特别是国民党军败逃时的抢、掠、烧,至四九年前夕东郊老街上的店面仅剩下赵元泰、韩协和、席大年等五家,一片凋零。

四九年后东郊的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但东郊老街一直存在。特别是在20 世纪70年代末,穿过原东郊镇中心的南北向半泾河被重新疏浚,河东建起新街,北接浏太公路,南接东西向老街,两旁商店林立。老街中西部在昔日桑园街两旁,更是大楼成群,建有太仓精神病医院、乡卫生院、太仓县职业中学、娄东学校(中、小学部)、校办印刷厂、花园饭店等。

近年,随着此处成为太仓经济开发区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后,在大拆建、大开发中,东郊老街逐渐消失,已成为太仓环境最清洁优美、最适宜人居的新城区一部分。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