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老桥名顺口溜及民谣

双凤老桥名顺口溜及民谣

《太仓县志》载,双凤“以街长桥多而著称”。《双凤里志》载,镇上的古桥就有十多座:南街有双凤寺前的香花桥、茶亭桥;北街有迎仙桥、凤尾桥。东西向的四里长街上的古桥有十座,可能是为便于记忆,当地百姓特编顺口溜:“上冈起凤刘中市,李莫高桥陆太会。”以市河从东往西为序,依次为上冈桥、起凤桥、刘家桥、中市桥、李家桥、莫家桥、高家桥、陆家桥、太平桥、会龙桥。在民间还曾流传“双凤十条桥,十个姑娘九个俏”的民谣,几乎每座桥都有动人的故事。

刘家桥的传说

刘家桥位于双凤镇东半镇起凤桥西的市河上,元代刘氏建,明成化中顾恺修,崇祯年顾梦麟修,故又名顾家桥,后又改称刘家桥。

相传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揽权,陷害忠良之士,其时顾梦麟入贡后隐居不仕,有一天,兵部武选司郎中杨继盛专程来会见好友顾梦麟,顾梦麟欣喜不已,热情款待,两人边吃边聊,顾梦麟发现杨继盛神情忧郁,便道:“淑山(杨继盛号)今天是否有什么心事?”于是杨继盛便把弹劾严嵩贪贿纳奸、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等恶行怒说了一番,顾梦麟听后,摇摇手说:“轻点,轻点,被人听见了那怎么了得!”接着又说,“此事可能打虎不死,反被虎咬,请淑山公三思而行呀!”杨继盛发觉顾梦麟小心谨慎,话题即转向家庭琐事。是夜,杨继盛宿于顾家君子亭,卧床后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索性起床在灯下草拟弹劾严嵩的奏折。由于疲惫,写着写着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忽见一队御林军闯进屋来,将他五花大绑,押送刑场,只见刑场上一个个鲜血淋淋的人头,尸横遍地。随即两个刽子手将他截指、刿耳,两耳骤然感到一阵剧痛,于是“啊呀”一声惊醒,原来是在做噩梦,耳痛是被老鼠撕咬而致。

第二天,顾梦麟送别杨继盛,行至顾家桥上,顾梦麟止步道:“请淑山公保重身体,昨谈之事,请淑山公务必谨慎行事,以免遭受灭九族之灾!”“为除奸贼,灭十族也不怕!”杨继盛言毕,拱手而别。

杨继盛别后,顾梦麟便将桥上的顾家桥的“顾”字改为刘氏,于是相互传开,日久了只知是刘家桥。杨继盛蒙难后,朝廷派人来双凤调查杨继盛是否逗留于顾家桥附近的君子亭,当调查询问双凤当地百姓时,大家都回答:“双凤只有上冈桥、起凤桥、刘家桥……没有顾家桥。”

刘家桥于20 世纪70年代改建成砖石砼结构拱桥,2007年改成钢筋混凝土平桥,改名“医院桥”,含意为通向双凤卫生院的桥梁。《双凤里志》的“旧论”中载:“双凤在古昔自刘家桥北入三塔通衢广川,中市以西皆稼穑之场。”

地处闹市区的中市桥

中市桥位于双凤镇凤东街中部,南北向跨市河顾门泾。清道光《双凤里志》载:“安福桥,刘家桥西,今名中市桥。”中市桥原为石拱桥,20 世纪50年代,因石桥受损,为防事故而拆毁,继建有栏杆的木桥。70年代,翻建成搁梁铺板(均为钢筋砼结构)的简易桥,长十三米,宽三点五米。2000年,为拓宽中市路,将桥改建为钢筋砼结构公路桥。

中市桥位于南北弄与主街交会处,处于集镇东部闹市区,商业繁盛。中市桥南桥堍折往东约八十米再折向南为南弄(约五十米)。1956年之前,折向东的沿河街上有“郑益茂”轿子行、“张永兴”豆腐店、“公兴”糖坊。南弄内有“明园”书场茶馆及唐、王两家理发店。南桥堍西侧有“洪泰”染坊。

中市桥北堍往北为中市弄(北弄),长三百二十米,宽二点三米,原为弹石路面。1997年改建拓宽为十六米,碎石路面。2004年,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取名中市北路。

中市桥往北古时有中市巷(今名中市弄)、灵信巷(亦称北弄,又称北街),北街上有多座牌坊,因沧桑变迁,牌坊渐废毁,至清道光年间,尚剩一座节孝坊及尚书坊的二石柱。

北街的迎仙桥畔有城隍庙、玉皇阁等庙宇,20 世纪60年代相继将庙宇拆毁。1975年,原在赵氏宅的双凤食用卫生橡胶制品厂(前身为橡胶垫片厂)搬迁至路东侧的庙址上。城隍庙北侧原有两棵堪称“树王”的古银杏,树干之粗大要四人合抱才能围住,树荫范围与一个足球场不相上下。春天,枝芽勃发,丝毫不见其苍老;夏天,枝叶将树冠盖得密密层层,透不过一点阳光,是人们歇脚乘凉的好去处;深秋,叶落归根,地上金黄的叶子铺展成厚厚一层,十分壮观;冬天,唯见光秃秃的树顶上搭着两个硕大的老鹰窝,老鹰不时在上空盘旋,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中市桥北的东西两侧街道上,店铺林立,早晨行人摩肩接踵。东侧的街道上有“顺昌”糕饼店、“吴永新”米粮行、“毛万泰”纸张店、“李万兴”香店、陆宝芝漆作坊、“明星”理发店、范兆南西医诊所、“民丰”米粮行、“恒隆”腌腊店、“蒋万兴”帛纸店。西侧的街道上有谢氏理发店,“毛万源”南北货店、“东义和”绸缎棉布店、和平街救火会、何雪荣鲜鱼店、“大丰”银楼、“顺兴”鲜肉店、钱氏茶馆店、“马隆茂”南北货店、“董源泰”绸缎棉布店、“正大”百货店、“同仁堂”中药房、“徐万丰”水果店、“隆兴”鲜肉店等店铺。

20 世纪70 至80年代,中市弄口西侧有东部饭店及中市桥杂货店等店铺。

李家桥和双凤中心小学

李家桥位于双凤镇凤东街西端,南北向跨市河顾门泾。清道光《双凤里志》记载:“迎春桥,安福(中市)桥西,俗名李家桥。”原为石桥,20 世纪70年代改建为砖石砼结构拱桥,并改名为颂东桥。该桥堍北侧,清代有育婴堂,清末时改建成了小学堂。20 世纪80年代,双凤中心小学校门通道东侧有双凤邮电支局,西侧有茶馆、书场与商店。

2008年9 月从李家桥堍北侧搬迁至凤北路的双凤中心小学有一百五十年的建校史。双凤中心小学由双凤第一初等小学堂演变而来,其前身为双凤镇义塾,始于清同治七年(1868),设在镇吉利桥(后名高家桥)畔,由地方绅士陶廷良捐献上下楼房等十八间,以其中两间设塾,余房出租,用租银以资塾师俸粮。1935年适逢学校三十年校庆,当时的应届高小毕业生和教师捐献出铜板、铜钿,浇制长二尺(市制)、宽一尺六寸的一块刻有“序跋”的铜牌,牌上记载了学校创办经过、历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募捐办学的事迹以及历任校长的姓名,为母校留作纪念。该铜牌在“文革”中遗失。

一个多世纪以来,双凤中心小学为奠定和发展双凤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功绩,李家桥堍北侧之地可称双凤教育事业的发祥地。

莫家桥钩沉

莫家桥位于双凤集镇中部。清道光《双凤里志》载:“楼下桥,迎春桥(李家桥)西,俗名莫家桥。”该桥为木头结构,毁于20 世纪50年代,莫家桥南侧曾设立耕牛交易市场,后设立木船修理场。

莫家桥北堍偏西侧居有彭家,故市民又将该桥称为彭家桥。彭宅原为彭启文、彭驭六私人诊所,设内外科。1952年,双凤区政府组织民间医生在该宅成立联合诊所。1962年,更名为双凤公社医院,设中医内外科、西医内外科、针灸科、妇产科等科室。1966年,更名为公社卫生院。

莫家桥北堍东侧,1956年之前有“长源”油坊(将油菜籽、大豆等油料用原始的方法把油脂和油渣分离的作坊)。双凤油坊初创于19 世纪,到20 世纪40年代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开开关关,老板不知换了多少个,曾名“隆泰公”“隆顺公”等商号。1938年春末夏初,在秦玉书等人策划下,油坊再次开张,定名为“长源”油坊。

高家桥的变迁

高家桥位于双凤集镇中部,南北向跨市河顾门泾。清道光《双凤里志》载:“新街桥,楼下桥(莫家桥)西,今名高家桥。”高家桥曾名吉利桥,原为石头桥,砖砌栏杆。20 世纪70年代,翻建成搁梁铺板(均为钢筋砼结构)简易桥,长十七米,宽三米。2007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20 世纪60、70年代,弄口有“新弄理发店”,往北有双凤建筑工程队队部。高家桥堍北侧,前有公社文化站,后有南北向的简易礼堂,西邻有合作总店设立的茶水商店及书场,茶水店向市镇居民供应开水。建筑面积四百二十平方米的简易礼堂内有砖砌搁板的简易座位,最多可容纳五六百人。当年,双凤公社的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及放映电影、戏剧表演等群众娱乐活动就在此举行,直至1976年双凤粮食管理所西侧的大礼堂建立。1982年,双凤公社在大礼堂南面建造四上四下的一幢楼房,取名“文化中心”,原在高家桥北堍的文化站迁至“文化中心”。80年代初,茶水商店东迁至李家桥北堍。双凤居委会在高家桥堍北侧开设点心店,1987年双凤农贸市场由火烧场迁至建新路后,点心店随迁。

陆家桥的湮没

 

陆家桥位于双凤集镇西部,南北向跨市河顾门泾。清道光《双凤里志》载:“高桥,新街西,今名陆家桥。”陆家桥原为有栏杆的木桥。1965年拆除后往西另建搁梁铺板(均为钢筋砼结构)简易桥,取名四清桥。

陆家桥南堍东侧原有徐氏贞节牌坊,后废毁。北堍西侧有“品香斋”,东侧有“老桂香斋”糖果糕饼店。《太仓地方小掌故》(1936年)载,“双凤西市老桂香斋麻雀蛋(粉制拌糖,形似雀卵)松脆香甜”,被列为太仓糕饼类著名食品。老桂香斋位于凤中街88 号,建于民国时期,原有三进房,现剩单开间二层楼房,硬山顶,小青瓦双坡屋面,五架梁,楼屋前为半窗,楼前饰的“桂香斋号”店牌仍清晰可辨,并附有一对麻雀图案。1960年后,因麻雀蛋销量渐减而停产歇业,原作坊被拆除,现仅剩店铺房。

20 世纪60年代中期,双凤供销社在陆家桥堍北侧开设中部饮食店,俗称中部饭店。秋冬时节,有羊肉面供应,羊肉香味弥漫,从店前经过时,令人馋涎欲滴。

太平桥与周神庙小学

太平桥位于双凤西市梢,南北向跨市河顾门泾。清道光《双凤里志》载:“太平桥,高桥(陆家桥)西。”太平桥原为有栏杆的木桥,在今太平桥稍东处。20 世纪60年代,移至西市梢,建成长二十二米,宽二点五米的隔梁铺板(均为钢筋砼结构)简易桥,曾名凤西桥。2007年,翻建成钢筋砼结构桥,长二十四米,宽四点五米。太平桥南堍接吴塘街,长一百八十米,宽一点三米,弹石路面。2007年,拓宽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太平桥北堍西侧,原有文昌阁及周神庙。清道光《双凤里志》载:“文帝阁周孝子庙,顺治中,西林庵五圣殿废,移建吴塘东岸。康熙乙丑易名延福庵,改奉周孝子。雍正丙午复建阁,奉文帝,今故並颜两额。乾隆年修,嘉庆废,癸亥修,壬申冬左偏屋毁,戊寅修,道光十八年修,二十六年重修。”民国元年(1912年)9 月,利用文昌阁创办第二初等小学,采用复式多级教育,课程设置和第一高等小学(初级部)相同。

1947年8 月,中共秘密组织太仓县特派员冯云章派夏明波到双凤周神庙小学任教,开展秘密工作。沦陷期间,双凤中心小学一度成为日军的兵营,校舍遭破坏,尤其是第二初等小学(周神庙小学)受损更为惨重,日军与保安队在校内设置堡垒,前后墙壁开挖枪洞,教室门窗毁坏大半,满目疮痍,致使教学秩序长期不得恢复。

1949年8 月,第二初等小学与第一高等小学合并,取名双凤镇中心国民学校。周神庙小学(原第二初等小学)改为西分校。1951年上半年,双凤镇中心国民学校改名为太仓县双凤中心小学校。1958年,西分校撤销。20 世纪60年代,双凤供销社利用该地设立西部生产资料部,简称西生资部。供应建材、化肥等生活与生产资料。70年代初西生资部撤销。1973年,在周神庙小学旧址开设双凤中学西分校,俗称西双中。1986年,西双中并入中心小学本部。

会龙桥与桥畔的风景

会龙桥位于双凤集镇西端,东西向跨吴塘。清道光《双凤里志》载:“会龙桥,徐泾口。顾门泾潮南入,徐泾潮东入,与北来水会于桥下,故名。后潮淤桥废,乾隆年改建顾门泾口,而仍其名,俗名吴塘桥,道光二十三年修。”会龙桥原为石拱桥,20 世纪70年代,改建成砖石砼结构拱桥,取名忠东桥,长二十八米,宽四米。1998年,翻建为钢筋砼结构公路桥,复名会龙桥。

会龙桥东侧原有历史悠久的大陆米厂,20 世纪50、60年代,大陆米厂承担着公社社员口粮稻谷加工成大米的任务。西堍北侧有西林寺,西林寺坐北朝南,五开间大殿内供奉千手观音等塑像,靠东有五间辅房,四面围墙,南开墙门,大殿前有三棵银杏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作粮库,1965年拆除建双凤东粮库。

清代文人陆钓川在《会龙玩月》《西林夕照》两首诗及诗前序对会龙桥畔的风景作了描绘。诗前序云:“凡玩月宜于秋,更宜于水。双凤一镇,唯会龙桥外,漾潭深聚,清澈可爱,时逢秋夜,皓月当空,或泛舟于碧水之中,或散步于长堤之上,徘徊赏月,玩至足乐也。”又云,“西林寺在吴塘之西,东、南环水,西、北皆田。每至申晡,日落西山,夕阳返照,红光满园,大有可观。”

迎仙桥及其传说

清道光年间编撰的《双凤里志》中,有一则关于迎仙桥来历的记载。某日,一个衣衫破烂的道士投奔玉芝祠(祠为普福观内一堂),被安排进厨房做烧火等杂事。有一日烧饭时,断了烧柴,这道士就把两只脚伸进灶门,旁人见了大为惊奇,即转告当家法师周静清,继而又转告来访的元静真君(真君即真人,为周静清师傅),真君说:“幸哉!幸哉!乃是吕纯阳(吕为道教八仙之一)先生来拜访普福观啊,你们还不赶快迎接!”待静清等人进厨房欲见那道士,道士却不知去向。于是便出道观寻找,只见道观前的石桥上有一乞丐,枕双瓶横卧在桥上,即回道观向元静真君陈述此事,真君道:“乃是吕翁(吕纯阳)也。”周静清继欲迎见吕翁,却已不见踪影。他懊恼不已,但见吕翁唾涕洒在墙上的污痕,皆成金光闪闪的祀天青词及呼风唤雨的符咒。再回到祠中一看,几张榻、椅都跌倒在地,失了脚柱,才知这是被纯阳大仙把榻、椅的柱脚放进灶门焚烧了,而石桥上还留下了两个白色如瓶口的印痕。是故此桥被称为“迎仙桥”。该桥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为单孔青石拱桥。后此桥毁于1970年,重建于1993年。

香花桥的故事

凤中村的双凤寺(曾名法轮寺)老址前的寺径河上,旧有一座香花桥。据清道光年间编纂的《双凤里志》记载:“香花桥,法轮寺前,顺治年废,康熙辛巳年重建。”双凤寺四面环水,唯有寺前的香花桥作通道。1928年,太仓县教育局将古寺改建的太仓县农村师范学校的大门就建在香花桥上。该校按入学对象和学习时间分设三部,根据入学对象确定学制,分别为二年和四年,进行课堂学习与实习。校房因陋就简,学生宿舍粉墙草顶,宿舍区冠名旭日村、明月村、清风村、映雪村、甘露村、化雨村等,富含诗意。校园一侧有曲桥荷池,临湖两岸遍植果木花卉,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另一侧建有一排猪棚鸡舍,不时传来鸡啼鸭叫,羊咩猪嚎之声,一派乡村风情。校长王舜成(号契华)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清诸生,由北京师范大学堂(今北大前身)选送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农科,获农业硕士学位。王校长将校经办至1935年夏,因抗战即将来临,紧缺教育经费,无奈停办,历经八年,共毕业学生二百五十人左右。

始建的香花桥为单孔青石拱桥,前些年我在桥原址的河滩旁还看到青石数块。重建的为花岗石拱桥,20世纪60年代初,因建电力排灌站需用石料,将古桥拆毁后改成小钢筋砼结构平桥。

(周国华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