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北门街
太仓原来有两个北门,在盐铁塘河西面的叫大北门,叫小北门的在盐铁塘河的东面。原来小北门那里人少地偏比较冷落,所以显得很荒凉。大北门就不一样了,地扼水陆要冲,店铺厂坊众多,听街上的人都说,太仓所有城门中最繁华热闹的就数大北门了,所以有说到北门的就是指大北门,后来人们也习惯将大北门称为老北门。
我小时候就住在离北门不远的菜市街。菜市街东西向,东起盐铁塘河,西接北门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原来在城小,后来学区划分,因为住在菜市街北面,所以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到了北郊小学。北郊小学在北门外,每天上学就要越过青石桥,等于是每天要出城。
河边的建筑原来就是北郊小学的位置
北门街从新华路一直通到北门,这街道实际上可以叫街市的,因为这一路上有许多店铺,有茶馆有酒店,有香烛店还有杂货铺,有箍桶店有大饼油条摊,还有毛竹行皮作坊,一路上还有酱厂、酒厂、纸品厂,那里有个北门饭店我还因为家里来了客,父母叫我去买过炒菜。住宅更是一家挨着一家,在北门街中段好像曾是个大户人家,在原来的酱厂北面,那里面的房子很多,路七弯八拐的,房子又是十分高大,有楼房、有天井,所以显得很阴森,后来成了公房就住进了不少人家,小孩子们都喜欢在那里玩捉迷藏,一是那里面曲折阴森,是捉迷藏的好地方,第二是那里叫得到人,只要在天井一个呼哨,准保马上有六七个小脑袋从门缝里挤出来。
青石桥已经换成了水泥桥
青石桥原来叫环龙桥,我一直没有去问为什么这么叫,只是听当地的老人都这样叫。我们叫青石桥是因为原来这座桥是用大青石架设的,但是等到我走着去上学的时候青石桥已经是换成了水泥桥,但我们还是习惯这么叫,因为雄踞在水陆两路交叉点上的这座桥,从盐铁塘流过来的河水总是很急,好像不这么叫有点压不住。因为这水流实在是太急了,桥下匆匆而过的船只如果船工没有控制好,就很容易卡在桥下,引得两岸的人七嘴八舌地指点。我们背着书包路过时,总会见到有这么多人也挤着看热闹,有几次还忘了时间,差点迟到。只有等到放学的时候才可以静静地在桥上看风景,那盐铁塘河的水沿着老城墙一路往西,它可以在那里出西门与下戚浦汇合。
北门街从新华路一直通到北门
桥的西侧南岸原来有个轮船码头,每天我们倚在青石桥上看桥下木船往来如梭,就可以听到远处的轮船汽笛声声。当时在这里乘坐客轮是比较方便的,它通向上海也通向苏州。那个时期的水运交通非常重要,汽车是很少的,好像只有县委和公安局各有一辆吉普车,是部队用的那种,卡车也只有重要单位才有,也是很少,所以许多的工业原料、生活用品都是从水路运输而来,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盐铁塘河面上的来往船只装满了煤炭、石料、黄沙等货物,从上海、苏州等地源源不断地从北门青石桥下运到物资公司,然后再按照计划分配运抵各乡镇用于工农业生产,这个运输也是靠船,只是用小吨位的农用船。而太仓大量的农产品也是通过水运交通从北门青石桥下经过,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主要有粮食、棉花还有太仓特产大蒜等货物。当年学校发动学雷锋,我们当时班级里组织好几个学雷锋小组,都是自愿结合,我是一个学雷锋小组的组长,有七八个人,放了学就聚在青石桥两侧,见有拖车经过就上去帮助推车,因为在桥南不远处就有一个搬运队,经常要经过青石桥,所以我们做好事很方便。
在河边待久了就喜欢看水里的生物。青石桥水桥边的河水里经常有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总在我的书包上系一只小茶杯用来喝水,放学了就用它在河边捞小鱼儿,其实目的并不是捞鱼,要的是一个嬉戏。这河边有一家当时太仓城里唯一的发电厂 ——耀娄发电厂,我每天到北郊小学上学总要先经过,过青石桥向东沿着城河走就是电厂。那个时候电厂规模非常小,每天到天黑了才能点亮民用电灯,因为电很紧张,家里一个屋子只装一个白炽灯,就是这一盏灯还用低支光的,有的时候还经常停电,仍然是点煤油灯,那时每月的煤油供应是定量的,用完了只能点蜡烛照明。
等到点蜡烛照明的时候,我喜欢到街头看风景。记忆中的北门街是一个温婉幽静的古朴老街,在那一幢幢古宅门缝窗户里泄出来的一点光亮,将屋子里的人影照在了墙上,人动影动,就像看电影一般。我还特别喜欢在雨中漫步这古巷,从小对雨境有一种可人的亲切,可能是小孩子对雨有一种天然的喜欢,也可能是对文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偏好。喜欢在细雨迷濛里一个人走在悠长又寂寥的古巷,踏着已经被路人走得发亮的青石板,那是有年头的青石板。水在浅石中聚成了一面镜子,几张小脸纷纷挤在一起,被挤在外面的小孩子随手拿起一个小石子丢进水镜,水镜子马上破碎了水面上的脸,几张小脸怒吼着转过身去,只见那小孩子早已是逃之夭夭。这段情结是一直深藏于心的,现在只要走到古巷就会使我想起童年的这段趣味来,思绪马上会从纷繁琐碎的世事纠缠里一下子挣脱出来。看一看远处是一个随意,看一看高处是一个恬静,看一看自己是一个怡然,想一想也就笑了。其实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是深入骨髓的一种宁静,少了一些浮躁之气自然便嗅得这静谧古巷的清幽之气,自然能听得来自青石板的音韵铮铮——原来历史就是自己。
现在的北门街
北门西边与北门外原来都是阡陌荒径,古树野花遍地,小时候知道这是玩的天地,读书了知道这叫诗的意境。现在那里都成了房屋,高楼一幢幢,现代的喧哗让人总想寻找一个平静的地方,听一曲朴实的田园牧歌,但这已经不可能了——这或许就是历史。
(石竹茗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