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望月
在浏河老街,老浏河与澛漕河的交汇处有两座古桥:一座南北跨老浏河,为宁海桥,俗称老浮桥;一座东西跨澛漕河,为水带桥。“老浮桥”与“水带桥”二桥相交,形成一个“L”形的走向。伫立在两桥相交错的桥堍之间,一步一景,三步二桥。每当明月升起,波光桥影、水月相映的自然与人工交织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作曲家张晓峰将这样的景致谱入曲中,配以歌词,《双桥望月》的乐声如桥下的流水,在古镇轻灵地流淌。
从天妃宫牌楼沿滨河街往西近百米,便是老浮桥。老浮桥原名宁海桥,桥南复兴街,桥北滨河街,中心街穿桥而过。清康熙年间,开海禁后,浏河(当时称刘河)港海运繁盛,驶入浏河港的商艘鳞次栉比。其时,浏河镇以老浏河为市河,两岸民户稠密,夹河而居,形成河南、河北两个街区。而浏河宽达二十余丈,水流湍急,仅有几处渡口沟通两岸,商民十分不便。清康熙十年(1671),江苏巡抚马祐、布政史慕天颜奏准浚浏河全程,并建大闸于镇中,同时建木桥(称宁海桥)于大闸西侧河上。时浏河水流湍急,桥过不了多久便损毁。康熙二十四年(1685),浏河镇绅商筹资在水带桥的东堍,重新建造横跨老浏河的南北向的铁索木桥一座。河的南北两岸夯实木为桥墩,若干根巨大的铁索作为桥身贯通两岸,紧固桥墩,桥身宽近三米(八尺),两侧有扶栏,桥的铁索上铺展木板,并有铁钉密箍,商民过桥时有晃动感觉,故俗称“老浮桥”。乾隆年间,因台风、暴雨、大潮来袭,桥墩松动,铁索断裂,桥身倾覆于激流之中,后耗资重治。嘉庆七年(1802),河南街区大火,河北商民纷纷担水过桥救火,桥身因不堪重负而崩坍河中,溺水伤亡达数十人。道光年间因两岸商务繁忙,在浮桥东一百二十米处再建浮桥,于是就有了新老浮桥的区分。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击溃清军刘(浏)河营,攻入浏河镇,老浮桥又遭毁坏,后于同治年间修复。1924年,江浙军阀为争夺上海财富,在浏河镇展开激战,老浮桥再次被毁。1934年,浏河镇乡绅黄颂声、郁丕武出面筹资三十多万元,邀请上海著名工程师陆承希(亦为浏河人)设计,建成钢混结构的新型大桥。桥总长三十米,四排方形桥桩承托起平形桥面,五孔桥洞,桥面两侧设护栏。新桥建成后,成为当时江南地区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新颖桥梁,一时间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面对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新型桥梁,民众们难割旧情,仍然以“老浮桥”相称。1949年5 月,人民解放军于深夜攻占浏河镇,大军浩浩荡荡通过老浮桥,打响了解放上海战役的第一枪。
2007年,浏河镇实施古街区保护,老浮桥原来的砖砌护栏改为木质护栏并加置美人靠,桥中央加设四柱廊房以供市民休闲。廊房歇山顶,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大木作山浮云为“松鹤延年”等。檐角部分用推山式构架。桥面两侧增螭首以排水。2012年又对桥梁进行了保护性加固改造,原开放式桥桩加固为封闭式三孔圆形桥墩,桥身两边各加宽零点四米。
老浮桥北堍西接水带桥。水带桥是浏河镇最古老的石桥,位于镇区中心澛漕河口,东西走向,唐时就负盛名。日本资深历史学家宫本泰彦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指出:“(日本)遣唐使前期从长崎起航,以北路涉黄海于山东登陆为主。后期则以南路泛东海入长江口,由扬州、苏州、明州等港湾泊岸,再经过大运河趋唐都长安。”其时,娄江是苏州府的通海门户,“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派遣唐使曾于唐天宝年间(741—755)三次经娄江口返航时,寄宿在澛漕口,留下“水带桥”的桥名,意指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水带桥”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北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开凿展拓澛漕河的同时,对横跨澛漕口的拱形大石桥进行了修建,落成之日,童叟吏民万人空巷前去观瞻,额手相庆,欢声雷动。恰日本遣宋使藤原紫珠率遣宋使一行宿澛漕口驿馆,闻声前往观看。摩肩接踵的人群将藤原紫珠挤胁至拱桥边,致使其和服中间的腰带滑落河中。中日一衣带水,官员触景生情,遂取桥名为“水带桥”。
元明时,刘家港以澛漕为市河,著名的漕运正是从此处扬帆起航。水带桥建成拱形环洞大石桥,桥的两侧,热闹的街市挟河平行,市民、漕户、税家、商贾们开设各种店铺,南洋北货琳琅满目,充塞里巷。明朝后期,地方政府水利不修,澛漕河越来越窄,拱形的水带桥随之坍废。清初,改建成三联(节)大石桥。晚清时,水带桥屡建屡坍。民国时几经战乱,桥身狭窄,不堪重负,终成危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带桥曾经过两次修治。1985年,重建为钢混结构的拱形桥,跨度为三十八米,宽十二米,成为镇区商民活动和车辆通行的重要桥梁。
今水带桥桥西堍有2013年修整时新建的范公亭,范公亭的两根柱子上刻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亭北侧是锡伯屋书吧,以免费阅读与荐书服务为特色。锡伯屋书吧的南墙上嵌有一幅范仲淹在浏河治水的浮雕,浮雕左下角有一首赞颂范公浏河治水功绩的诗:“东南水道塞还通,疏凿时时感范公。千载衣冠一拳石,异日民裕海隅隆。”
(焦桐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