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桥

见龙桥

见龙桥,位于沙溪镇马蹄湾原小化工厂以北,跨北横沥支河口,为北道院转河池上的通道之一。

《沙头里志》卷二“桥梁”载:见龙桥在“延真观右。向木,康熙间易石。乾隆三年重建”。延真观即延真道院,因在沙溪镇北一里许,故亦俗称为北道院。从这段记载可知,见龙桥最初的建造年代不详,原为木桥,至清康熙年间改建为石桥,到了乾隆三年(1738)又重建成石板平桥。

沙溪自古以来农耕发达,渔产丰富,商贸流通,经济富饶,百姓安居乐业,并且相当注重教化,尊崇文化,培育才俊,因此人文荟萃,据地方志史料记载,自宋代到清代乾隆初年,仅进士就出了二十余位,举人有近五十位,至于秀才,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这些数字仅限于当年的沙溪一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被扩展了(包括归庄、直塘、岳王)的沙溪镇。由于当年科学技术尚欠发达,认识水平还很低下,人们对于这一方土地上独有的兴旺繁盛景象难以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为自己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特别是获得的所有幸福和美好,都是由于一条无所不能的龙在庇护、保佑,于是就产生了一段神话般的传说。

沙溪地界上有一条降福于百姓的龙!

那么,给沙溪镇百姓带来种种福音的龙隐匿在哪里呢?终于有一天,当地的百姓发现这一条龙就在见龙桥的下面,这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绎,成了一段完美的故事。

据当地民间传说,与七浦相交成十字、流经沙溪镇区的北横沥河段便是整条龙的化身:龙首是陈抟桥下横沥与七浦相交处,那里潮水激荡,波涛汹涌,仿佛龙头生机灵动。北横沥从陈抟桥到北道院的这一段水面,长一里有余,弯弯绕绕,曲折有致。阴雨天气,雾气腾腾,云霭蒙蒙;晴好日子,金光灿灿,波光粼粼,正显出了飞龙舞腾的身形,颇有喜怒哀乐的灵动生气之感:龙在喜悦时波光荡漾,风轻云淡;龙在发怒时汹涌卷潮,掀天撼地;龙在哀戚时水流缓动,低声悲鸣;龙在欢乐时波掀皱纹,浪戏驳岸;龙是性情中物,与百姓相通相谐。龙尾是延真道院,建筑宏伟,气势雄壮,四九年后改作国家粮库,20 世纪70年代全部被拆除,易为沙溪镇苗圃。画龙点睛,龙眼有二,点缀巧妙,熠熠生辉:一为新桥(又名利济桥)北堍弄口与西市街相交处的一口古代义井,现尚存,唯为了便利行人和车辆交通安全,井圈已被撤去,井口亦被封住了;另一为原在西门街天泉弄口的一口古井,亦称天泉井,沙溪古八景之一的“天泉望月”即此。此井虽已久废不复存,只有据传是井口上的一块石板似属其遗存(此说不足信,不过目前天泉弄口确还有一口井存在,当地居民仍在使用),但因“天泉望月”享名已久,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心目中这口井一直没有消失。两口井的井水清澈甘美,恰如龙眼之晶莹闪亮,光耀照人。沿着这两口古井(龙眼)遗址向南延伸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一为新桥,另一为西石桥(初名宅桥、西宅桥、登津桥,又名通津桥,1957年前后被拆除,桥石移至新七浦岸畔建造了轮船码头,2001年重建成钢筋水泥混凝土石贴面拱桥),这两座桥巍然高耸,凌空飞架,横跨波上,气势不俗,它们便是龙首上两根向上微翘、显得威武凌厉的龙须了。至于那刚劲威猛有力的两只龙爪,一为南道院(旧名为延禧万寿观,因与北道院相对而言,俗称南道院,故址即今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在北横沥河西岸;另一为白衣殿(四九年后曾改建为大众剧场,今已废毁,故址在今沙溪工人文化宫和万宝商厦一带),在北横沥河东岸,两处一道一佛,互为补充,合于一身,象征力量无穷。至此,整条龙的龙首、龙身、龙尾、龙眼、龙须、龙爪乃至于龙身上的鳞片(水波涟漪)一应俱全,整个龙体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与蓝天碧水幻化成一体,让人惊叹造化鬼斧神工的魔力是如此不可思议和伟大,同时也会让人惊叹沙溪镇百姓有如此敏锐的眼光,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神奇丰富。

发现了这一条降福于全镇百姓的龙的存在,便使见龙桥的名声响亮了起来。站在见龙桥上,仰首观蓝天白云,低头看碧波流水,可以窥见这条降福于沙溪的“龙”之全貌,“见龙桥”之名或者即由此而得。可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该桥被拆除了。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