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冈桥
上冈桥,位于双凤镇区东市梢,跨盐铁塘,东西向。上冈桥之所以声名浏亮,不仅仅因为它在当时是盐铁塘太仓境内一段河道上最为宏伟的石拱桥,也不仅仅因为它的桥型美观,实用性强,更是因为它牵涉到六百年前明初“靖难之役”后的一段公案。据说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在兵火相逼之中削发乔装逃离京师,途经双凤,并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向不明。永乐皇帝因为没有掌握建文帝的确切下落而心神不宁,遂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前到双凤追迹,此亦使太仓刘家港成为郑和下西洋起锚之地的缘由。相传该桥就是由陪同建文帝逃出京城,途中因病留在双凤的旧臣程济为思念旧帝,于明正统二年(1437)募款而建在顾门泾之北,当初还是一座木桥。直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移建于顾门泾之南时,才改成石拱桥。以后在清乾隆与嘉庆年间曾两次修建。
上冈桥桥长三十二米,面宽四米,跨径六米,拱顶高八点八米,为境内盐铁塘上最高的单孔石拱桥。桥东堍有石阶二十三级,西堍为二十一级,龙门石上刻有“双龙抢珠图”,似暗寓建文、永乐争夺帝位之事。桥门洞两侧均有石刻楹联,南面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北面的对联传说是当年郑和在双凤普福宫与老道的一问一答:“乘槎客至思灵凤,提经人来访影文。”其中“影文”谐音建文帝名“朱允炆”。桥西堍南侧自下而上第三块栏板石,击之有声,俗称“响石”。桥西堍还有一座井亭。
上冈桥旧影
上冈古桥造型雄伟,桥身高大,优美雅观,“盐铁塘长亘七十里,唯上冈桥为最高,登桥四望,凤林风景尽在目前”。(清陆钧川《上冈高眺》序言)且桥基坚实,建构精细。桥西堍的井亭,供路人尤其是拉纤人憩息和饮用(见太仓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编《福地双凤》),正合桥门洞南面的对联之意。四九年后,亭子已毁,古井尚存,附近群众还去汲水饮用和洗涮。因该桥比较高耸陡峭,上下桥石阶也比较高,为方便自行车推行,曾在中间浇铸了一条约半米宽的水泥道。另据民间传说称:当时的上冈桥(系指石拱桥)是与同样横跨在盐铁塘上的直塘凌家桥同时建造的,桥的式样也差不多,凌家桥的桥西堍也建有一座井亭,该井亭现在仍存在,经整修后状貌完好。
随着水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盐铁塘作为一条重要的航道,承担的运输任务也越来越重。1982年,为适应通航的需要,上冈桥被拆除。继而在古桥南一百三十米处新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并沿称原名。2009年,重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桥长四十六米,面宽四点五米,跨径四十二米。
双凤为太仓境内的一个古镇,历史十分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原来的上冈桥便是古代“双凤十二景”之一,因桥在镇东,该景被命名为“东廓风帆”,文人墨客在此流连驻足,吟诵唱和,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诗篇。
如费参的《东廓风帆》云:
轻帆疾于鸟,来去随风落。
春潮两岸平,片片悬日脚。
费参,清太仓直塘人。字省公,号蔚庵。明诸生。性孝友,家贫,竭力养亲。田数亩,岁涝,饘粥不继。然耿介,丝粟不假于人。为诸生二十余年,未尝以私事谒有司。工诗,“太仓四先生”之一陈瑚称其诗律老而益细。乱后担心里中文献失征,风俗非古,遂辑里志行之。以隐居而终。有《蔚庵文集》《直塘志》存世。
又如沈桐的《东廓风帆》云:
铁水奔流急,潮声过雨中。
贾船千里客,云路一帆风。
桥势东西跨,墙鸟南北通。
朅来凭眺处,犹与古时同。
沈桐,清太仓人。字惟夏,号抱琴,又号重以。诸生。于双凤以授徒为业。后授七品散官。能诗。有《抱琴草》《蛩吟小草》存世。
后来陆钧川觉得“东廓风帆”不能状其美,遂将景名改为“上冈高眺”,并作《凤林八景小咏·上冈高眺》云:
盐铁塘,长亘七十里,唯上冈桥为最高,登桥四望凤林,风景尽在目前,时君有“东郭风帆”一景,殊嫌所见甚少,不若“上冈高眺”,风帆亦在其中矣。
盐铁迢迢一巨塘,顾门泾外步山梁。
遥瞻旭日升沧海,仰睹红云捧玉皇。
南北风帆看不尽,东西市肆望何长。
娄江多少通津处,那有崇高似上冈。
陆钧川,浙江桐乡人。清道光年间寓居双凤。“行医为业,又善艺文,为人温厚平和”。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