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铁锚弄”

众说纷纭“铁锚弄”

“铁锚弄”是太仓城里的一条老街,位于城厢中心菜场南侧,长仅二百米左右,由于昔日太仓海运船运的发达,还曾名噪一时。然而,关于“铁锚弄”的名称来历,却一直众说纷纭。

泊锚纳税说(也称“锚地”说)

《城厢镇志》中说“今城厢武陵街有东、西铁锚弄”,其实应该是指铁锚东弄和铁锚西弄,它们的分界线是原长埭弄(现长埭路)。东弄是武陵街到长埭弄之间的一段;西弄则是长埭弄到原药厂处的一段;现在的“铁锚弄”实际是原来的“铁锚东弄”。

据《太仓县志》载,元至正二年(1342),提举脱脱在太仓(武陵桥北)设庆元(宁波)市舶提举分司,检查出入港口船舶,征收商税等。后为镇海卫治所在处,也即今城厢一小所在地。而古代武陵桥之西,一直到西城门,属于“税务铺”(其北为兴德铺、东为鼓楼铺,南为长春铺),铁锚弄和长埭弄均在其中;而在铁锚西弄之西端,向北十几米处则是“税务桥”(四九年后也叫药厂桥);而与铁锚弄相交成十字形的长埭弄,古代曾是为了向过往商船收税而筑的坝。因此就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处当年为税务之地,是时太仓海运船运发达,于是在这里就出现了许多船只泊锚纳税之景观(当然也带动了此处的繁荣),从而形成“锚地”,故其附近岸上的一条弄就被称为“铁锚弄”。当然此中还含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铁锚弄与长埭弄十字相交,状似“四爪铁锚”,但长埭弄已因古代曾筑过“坝”而得名(埭即堵水的土坝),所以另一条弄就被叫成了“铁锚弄”。此处曾为“税务铺”和有“税务桥”及收税机构的说法在《太仓州志》中有记载。

铁锚弄旧貌

铁锚工场说

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城厢镇志》载:“……铁锚弄,流传为当年铸铁锚工场之遗址。”也就是说“铁锚弄”之名由铁锚工场之遗址而来。而且通常认为,这个铁锚工场是伴随苏州府造船场建设而出现的。因为苏州府造船场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在太仓起锚有关。郑和庞大的船队既然在太仓起锚,那么在太仓设立相应的造船场和铁锚工场等配套设施,也就完全顺理成章。《太仓地方小掌故》上有一段记载,亦是如此认为:“县城五〇街(应为武陵街)城镇五金厂旁边,有东西两条铁锚弄,得名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桑悦志”(为《太仓州志》之一种)载:明洪武五年,靖海侯吴祯在太仓小北门外建苏州府造船场。因元、明两朝,太仓卫帮船运粮北上,均由海运往返,所需船舶,就地建造,较为便利。东西两铁锚弄开厂数家,专造铁锚,因此得名。不过苏州府造船场,在小北门外衍圣堂,早毁于兵灾,船场遗迹全无,所以知者甚少,唯东西铁锚弄依然存在。”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此处的铁锚工场早已有之,而且也言之有据。

锚的前身其实是一块大石头,或者是装满石头的篓筐,称为“碇”。碇石用绳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我国南朝时出现了关于金属锚的记载。据说我国古代帆船主要使用四爪铁锚,这种锚性能优良,至今在舢板和小船上仍有使用。锚由于直接关系到船家的安全,所以锻铸时技术要求比较高。这在《天工开物》“锤锻·锚”一辑中有记载。太仓的铁锚工场平时所锻铸的铁锚大多应为三百斤以内的铁锚,但根据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在太仓这一情形来看,锻铸千斤大铁锚也完全有可能(据说当时有的航海船上之锚达三千斤之巨)。这样的话,锻铸时不仅技术要求比较高,制造情景蔚为壮观,而且工场的规模范围亦应不小。而据上述第一种说法,其时此处已形成“税务”重地,并因此而繁荣。那么,伴随苏州府造船场而来的,有一定规模的铁锚工场,设在此处是否适宜,就是一个疑问。故后一种观点认为:“铁锚弄”赖以得名的铁锚工场并非伴随苏州府造船场出现,而是早在这里形成税务重地和繁华街区之前就已存在。根据太仓很早就是比较发达的通商码头来看,这也是有可能的。

神话故事说

据说当年徽州巨商陈宝财,满载苏南棉布、丝绸等货物,停泊于现铁锚弄之盐铁塘口。陈某上街品用美食,路上见一拐脚之老乞丐蜷缩于路边睡觉。陈某想到当年自己的父亲也曾沿街乞讨过,不由得心生怜悯,遂命下人将老人扶起,带到饭馆让老人饱餐一顿。询问之下,老人是孤寡一人,无儿无女,就将老人带到船上,让老人帮帮工,做点力所能及之事,生活也算有个着落。是夜,突然刮起狂风暴雨,开始时货船只是稍有摇晃,并无大碍。但随着风浪的越来越大,船缆崩断,船离岸越来越远,摇晃也越来越厉害,随时都有翻船之危险。就在此时,老乞丐忽然将手中之讨饭棒向岸上扔去,只见一道白光,一块猫状大石轰然落地,四根兽肢深深插入岸上泥土石缝之中,而与大石相连之缆绳则被老人迅速系在船上。电光石火之间,大船稳定了下来。徽商陈宝财惊魂稍定,擦了擦满头大汗,停睛一看,哪里还有老人的身影。风平浪静之后,上岸一看,那块大石形状酷似大猫,四肢深深插入地下石中。陈某顿悟是碰到了神仙铁拐李。此说传开后,遂将此处叫作“铁猫弄”,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了“铁锚弄”。

“猫弄”说

据说因为太仓当年为“粮仓”,而粮食之储贮,最烦老鼠捣乱,所以官府就在粮仓中豢养了不少猫。另外监狱中往往也是老鼠的肆虐之地,需豢养猫。有一个后来的小故事似可佐证:“据说陆昶(字孟昭,城厢镇人),当时为刑部郎中。他公正廉明,审案不重刑而重证据也,曾先后复查纠正判处死刑的囚犯九人,受到朝廷器重,后擢为福建参政,奉敕巡视。某日,他巡视监狱,见一重犯脚镣手铐,偃卧而不能动,血涔带滴,询之,知为鼠所咬,乃令买猫置狱中也。”当然,那时监狱究竟是否养猫,尚未细考。不过太仓富庶,民间殷实,故大多人家养猫驱鼠保粮,应是事实。所以有位王某看中了这一商机,就在这里豢养群猫,做起了猫的生意,此处遂被称为“猫弄”。但王某又特别吝惜,为一毛不拔之铁公鸡,而被称为“铁猫”,此弄渐又被称为“铁猫弄”了。后人不知这一传说,加上后来太仓曾有过水运兴旺和郑和下西洋之壮举,就以为“铁猫弄”中的“猫”字搞错了,应为“锚”字,故又变成了“铁锚弄”。

其实,“铁锚弄”之地名,在太仓的地方志中并无专门记载,但在其他一些地名的注释中却可以追寻到蛛丝马迹。比如,在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坊、巷”一节中,“中政坊”的注释为:“陆容志云旧志武陵桥南鳌志云桥南者广寰坊东巷则书铁猫,而桥北一坊乃书中政,未知孰是。”当然,此处主要是质疑“中政坊”之地点。而在《镇洋县志》“坊、巷”一节中,“广寰坊”的注释为:“武陵桥南俗名铁猫街。”查阅《辞海》《辞源》等,“猫”和“锚”两字并无通用之说,据此推测,由“铁猫弄”演变为“铁锚弄”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