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弄之特点
沙溪古镇街巷众多,以三里古街为轴,如树之枝杈四处穿插,犹如蛛网,纵横交叉,又恰似犬牙,交错重叠。行走于其间,古韵今风扑面而来,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北弄以历史悠久,且弄底原有北道院(又名延真道院)而闻名;南弄则因明末清初出了张溥的高足、藏书家吕云香,且在清初因被清军横扫,血溅满巷而著称;西巷门口的天泉弄更因为曾有古八景之一的“天泉望月”而声名响亮;还有新桥弄、庵桥弄、陆家弄、高真堂弄、糖坊弄、石皮弄等都能说出一些故事和名目。然而,从以游客的视觉而言,足以引人入胜者,邱家弄首推第一。
邱家弄地处中市街北侧,在龚氏雕花厅略东几步,该弄的西侧实质上就是龚氏大院的东围墙,目前在弄的中部设有一扇门,在其中进出的便是龚氏后裔龚树权先生。邱家弄最初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街巷,仅仅是一条界弄。称其为邱家弄,想必当初弄口有邱姓一族,但如今已无考。所谓界弄,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相邻的两户人家,在建造房屋时为了避免发生种种难以预测的纠葛和矛盾,互不侵犯对方应得的权益,从而各自让出一点地皮,形成一条“井水不犯河水”的狭窄界线。待到两旁的房子造好以后,这里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狭长的空间,两户人家从此相安无事,各得其所。日久天长以后,这条狭长的空间便形成为今日的古弄,随着它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它也成了居民来往的通道。
此弄的特色,里人曾有一句话予以概括,称其为“沙溪一线天”。这个概括其实还只是说出了这条古弄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尚不能囊括它的全部。笔者拟将此弄的特点再扩张一下,概述于下:
长,或曰深——迄今为止,沙溪镇上仍然保留有两条不属于正规街巷的弄堂最为有名,一条是南北杂货商号“万和祥”(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吴晓邦祖居”)内的备弄。万和祥在民国时期的太仓商界首屈一指,成为大鳄。这条备弄宽一米有余,长达六七十米,仅此就足以看出万和祥的经济实力了。另一条便是这条邱家弄,它的左旁是当地望族龚氏。这两条弄一在室内,一在屋外,似乎蕴含着阳刚和阴柔,组合成了沙溪镇特有的古街古巷风韵和气度,为别的古镇所少见。后来,因沙溪镇商业公司建造天宝商厦,万和祥的后面不仅被拆去了许多旧屋,而且那条备弄也被腰斩了一半以上,仅剩下不足三十米。尽管如此,现存的这一段备弄仍然很有特色,在太仓市内绝无仅有。而邱家弄自建成至今,基本上未受到人为的破坏,保持了原状,它长达六十米。邱家弄既然是区区界弄,却又如此幽长深邃,足可以证明原来两旁人家的物力和财力均非同寻常,不然何以能够建造出如此规模如此进深的房子呢(都是六七进的深宅大院)。由此也可以窥见当年沙溪镇商业贸易发达的种种迹象。
古——此弄两旁的建筑,观其形制,大部分是清代甚至更为早期的产物,十分考究。尤其是弄西侧墙基露出地面近一米高处,都是用整齐规则的花岗岩石条砌成,既美观又坚固还耐用,时至今日,除略有风化的痕迹以外,仍保持原样。两面的墙壁上斑斑驳驳,有一片片青苔点缀,墙面看上去有点倾斜却不倒,显得古朴苍然。弄底深处的风墙(又称防火墙、马头墙),是典型的徽式建筑,状如层层阶梯,层次分明。经查阅《沙头里志》增订本,其中“街衖”条中已有对此弄的记载。《沙头里志》始由清顺治年间沙溪里人曹炜(字一庵)修辑,可惜此志早已亡佚,直到清乾隆庚申年(1740)才由沙溪里人陆松龄先生在“曹志”的基础上增订完成,并得以流传。即以此为上限,可知邱家弄距今至少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了,如今称其为“清代古弄”,正是基于这方方面面的事实。
奇——在这条古弄的中部,高处有一堵青砖墙壁横亘其中,底部是用一根粗大的石条托住,连接在两边的高墙上,离地约一米八零左右,仅一人高。今人不理解古人何以造出这堵看似并不实用也不怎么美观的墙壁,岂非多费手脚多此一举,让人不尴不尬地穿墙逾洞而行,却原来其中深有机窍,既是为了支撑两旁的墙壁以加固,更是为了防盗之用。设若鼠窃狗盗之辈肩扛手提赃物,便难以越此一步,即使勉强能通过也无法从从容容通行,而一般的小蟊贼又怎会有这样的从容心理呢?两旁的墙基用坚硬的花岗岩砌成,其中一个功能也是为了防盗,即防止“撬壁洞”。当然,在这堵墙下也还可以装门,使镇区达到安全的效果。据镇上的老人回忆,当年邱家弄内的巷门正是设在此处的。
窄——因为当初此弄的产生,仅仅是作为两户人家之间的界弄,并非将人车通行作为它的主要功能,因此两旁的间距十分窄小,相向两人必须侧过身子方才可以顺利通过,于是镇上百姓称其为“古巷比肩宽”,一次有两个个子长得比较小的上海游客不信此说,认为“我们两个人并肩总可以走过去吧”。是的,他们走过去了,之所以如此,他们是采取了耸肩缩身的办法,平时正常的人哪有这样子走路的。在同行的人一阵哈哈大笑之后,他们相信了“古巷比肩宽”的说法。像这样的窄弄,目前在苏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群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隐——此弄十分隐蔽。虽然它处在中市街比较热闹的地段,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狭窄,由于它最初并不是作为人车通行的通道,由于它从来就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无闻,由于它从没有进行过刻意的包装以炫人眼目,因此凡外地来的行人或游客若来去匆匆,便会不知不觉地与其擦身而过,身历佳境而不易发现。
另外,此弄深处两旁的风墙极高,巍峨壮观,其中西面风墙尤其保存得完好,又兼此弄十分狭窄逼仄,望天需抬头,天成细细一线,镇人称其为“沙溪一线天”,诚为确评。
(陈秉钧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