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塘桥

黄姑塘桥

黄姑塘桥在太仓城南原胜昔村(旧名黄姑塘村)、今鹊桥村西的黄姑塘(老浏河南下的支流)上,通东西。历经风霜的黄姑塘桥依然矗立在黄姑塘上,任凭风吹雨打,仿佛向人们倾诉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黄姑塘桥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文字,隐约可辨此桥是清朝道光年间修建,有百年以上历史。黄姑塘桥的石梁上刻着“黄姑塘桥”四个大字。

黄姑塘村里有织女庙,织女凤冠霞帔,端坐殿内,坐西朝东。黄姑塘之西有牛郎庙,牛郎身背凉帽,面朝西立于神牛旁。根据史料记载,宋代时太仓南郊的牛郎庙、织女庙香火都很旺盛,后来两庙被太平天国军烧毁,再后来又重建。牛郎庙和织女庙中间隔了一条黄姑塘,黄姑塘桥将牛郎庙和织女庙连通了。2016年10 月版的《太仓地名志》载:黄姑塘村名为鹊桥村,黄姑塘桥名为鹊桥,牛郎庙和织女庙之间的路名为鹊桥路。这样名副其实,黄姑塘桥就是人间永久牢固的鹊桥,牛郎庙里的牛郎和织女庙里的织女可以天天鹊桥相会,可以随时鹊桥相会,黄姑塘桥圆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梦。

“牛郎织女故事在太仓”不但有黄姑塘桥、织女庙、牛郎庙宝贵的历史遗迹,而且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依据。宋代太仓人龚明之的《中吴纪闻》有明确记载:“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篾划河,河水涌溢,牵牛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祠中旧列二像,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于壁间云:‘商飙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惟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遇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环珓问之,无毫釐不验,一方甚敬之。旧有庙记,今不复存矣。”此外,宋代著名文人范成大的《吴郡志》亦有相关记载。

清末太仓沙溪籍柳州知府孙寿铭在《七夕和星农韵》则有一首七绝这样写道:“海样银河那得填,未偿天债渡无船。愿叫千万人来助,一个人输一个钱。”诗题中的“星农”即太仓状元陆增祥。而诗中提到的所谓“天债”即是举办青苗会捐助银钱,为牛郎织女偿还债的俗称。

七夕节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仓应根据牛郎织女下凡太仓的美丽传说,及对有关史料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努力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牛郎织女版的中国“情人节”。

(孙仲秋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