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联摭遗
东亭子桥联
东亭子石桥在太仓城东郊半泾河上,南北向,与西郊伯埙桥相伯仲,今已不通往来。桥两侧各有一联,半在水中,且有残缺。为收集两联,须等枯潮,中间因他事纷扰,故历时数月,才得臻此。
西侧联曰:
顾兔东亭,载酒人吟双岸月;
垂虹南浦,移舟客趁半泾潮。
(沈兰征撰)
此联为清末太仓文人沈兰征撰。顾兔,月之别名。兔亦作菟,《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李白《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浦,泛指水边或河流入海地区。
此联大意为:玉兔已升上东亭桥的上空,舟中的客人意兴倍增,一边饮酒吟诗,一边欣赏两岸迷人的月色;像垂虹一样雄伟美丽的桥飞架在通往大海的半泾河上,客人们等待着潮起之时起锚远航。
东侧联曰:
浩劫阅沧桑,夕汐朝潮,何处□古亭旧址;
中流重砥柱,熙来攘往,斯地为首邑通衢。
上联因石柱撞碎缺一字,按文意似为“是”字。
推敲联意,此处原有桥梁,桥上有古亭,但历经沧桑,经受浩劫,现在想确定旧址的准确所在也不太可能了。此联大意为:当年的桥梁亭阁已历经浩劫化为尘灰了,岁月如流,沧海桑田,伫立岸边,依旧潮起潮落,古桥旧址已经很难寻觅了。现在重新架起坚固的石桥,屹立中流,繁忙的人群你来我往,熙熙攘攘。这里是周边闻名的大城镇,宽阔的大道通往四面八方。
两联工整精当,用典贴切,西侧联状景,东侧联纪事,俱佳。东侧联第二分句自对亦佳,惜乎不知撰者。
伯埙桥联
伯埙桥值吴塘、致和塘、浏河塘三水之会,又名塘桥、西亭子桥。桥跨昆太两界,四望平畴,风光秀美,一里长街,市廛繁丰。此处为行旅之要冲,原设便桥以利行人商贾,然便桥时被行船撞塌,故过往仍以船渡为主。是桥建于1929年,至1934年秋竣工,其间经营五年,桥工保用六十年,然至今已八十年矣。初时颇具气象,碑刻链索顶座憩椅等一应俱全,其后迭遭毁劫,已觉满目疮痍,慨叹沧桑,令人唏嘘。
某日午后,天高气爽,胡君与余等五人相约往伯埙桥凿联,历三时,得二联。
北向联曰:
舆梁幸获观成,为诵析薪惭负荷;
泉壤差堪告慰,勉将鞭石费经营。
舆梁,即桥上横架之板也;析薪,谓砍柴也。《诗经·南风》:“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鞭石,谓建桥也,《三齐略记》载秦皇于东海建桥观日,得神助以鞭驱石下海。此联意为:吾有幸亲见桥板铺成,特为诵读“析薪”之诗,深愧于肩负重托;吾勉力营建此桥,赖有鬼神保佑终于落成,如今聊可告慰地下先人矣。
南向联曰:
为邦人履跷所经,重见跨虹规故迹;
完世父济涉之愿,倘来题柱诵清芬。
履跷,草鞋也;规,此处同窥;世父,即伯父也。此联意为:此处为乡闾行人必经之渡,又见虹桥耸起窥视三河故迹;先伯父行善建桥之遗愿终臻圆满,偶来柱上题联以颂扬先人之德行。
二联自桥成后三十二年因社会动乱而被涂没于水泥中,又历几十年,经吾等之手复见于天日,于桥于人,均为一大幸事也。吾辈与有荣焉。二联叙事述真,信手写来,语句畅达,记事明确,心地恳挚,文风质朴,无张扬鼓吹之气,无矫揉做秀之痕,对仗极为工整,声律极为规范,用典极为贴切,诚联中之上品也。
伯埙,王姓,本邑人也。其祖茔在桥西昆山界。据当地长者云,桥西旧有阁老坟。又,伯埙之侄名锡圭,按辈行循环,则疑伯埙为明万历首辅王锡爵之后人,然未考证,不可遽下断语,只能暂付阙如。某年,伯埙祭祖行经此渡,见船家子女甚多,心生艳羡,乃叹而问诸相者:“吾何无嗣?”答云:“君须作两大善事方可。”于是伯埙立意造东西两亭子桥。桥未成,伯埙逝,弥留之际语其侄续之,并嘱丧事从简,节资以造桥。呜呼,君子也!
(四非公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