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子桥
东亭子桥,位于娄东街道东郊社区西亭村致和塘上,南北向。1986年被列为太仓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重新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东亭子桥初建年代不详。据史籍记载,原太仓城东门之东首,有一集市,旧称“东亭镇”,后称“东郊”。明初靖海侯吴祯在此建造了一座亭子,名“东亭子”,亭边建有木桥,百姓称之为“东亭子桥”。东亭子桥因为有了东亭子,可以遮风避雨,遂成为当地农民赶集时的歇脚之处。
吴祯(1328—1379),明濠州定远人。初名国宝,后赐名祯,一作桢,字干臣。先从朱元璋起濠梁,渡江取集庆,克池州,帮助其兄良守江阴,授亲军指挥使。后从徐达破平江(苏州),灭张士诚,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任汤和副职,破方国珍。洪武元年(1368),又破延平,擒陈友定。寻练兵海上,封靖海侯。洪武七年以靖海侯开府太仓,总督海运,御倭寇于海上,直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平时读书好结文士,建树颇多,当时太仓的船场、兵库、公馆诸廨皆其建置,于娄东之民多惠爱。东亭子并桥之建立,为其一例。
东亭子桥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木桥改建成黄麻石质地的石板平桥。全长二十四点七米,面宽一点六六米,堍宽二米,高三点五八米。桥面与桥栏均由长石条铺设而成,厚实坚固耐用。支撑桥面的为桥体两端金刚墙和中间的两个桥墩,金刚墙由石块垒砌而成,中间桥墩每墩由三块条石并排竖立组成。为三孔条石平桥,两旁的石栏均为三块整石榫接。桥脚亦均为三块整石组成,桥体拙朴大气,如彩带凌波。以后虽经整修,桥样并未改变,唯北部下坡浇上了水泥,便于一般车辆通行。桥身东侧有“东亭子桥”字样,桥柱上镌刻一联:“顾兔东亭,载酒人迎双岸月;垂虹南浦,移舟客趁半泾潮。”
东亭子桥声名响亮,为古代太仓十景之一,明代太仓诗人高宗本在《太仓十景》组诗之《东亭柳月》中写道:
东亭子桥东堍
太仓城东门外二里许曰半泾,水阔二三里,上通娄江,东入于海。海运时,靖海侯吴桢于此构亭,人皆呼为‘亭子头’。亭之四周,高柳扶疏,每残月挂梢,荒鸡三唱,则东乡之民,担负就市者毕集亭下;有顷日出,各散去;盖东门总路,近时垄断尤多。诗云:
城东疏柳一亭幽,夜静长悬月半钩。
野色苍凉霞彩散,鸡声杳渺曙光流。
乡民弛担论新苧,估客乘潮放短舟。
记得元戎曾驻马,帆樯一路拥貔貅。
清代嘉定人姚承绪到娄东访古时,写下《东亭子》诗一首,云:
扶疏高柳带斜阳,小市居然集广场。
亭子桥头感兴替,野风吹遍海鸥乡。
如今,东亭子桥一带已是高新区之繁华所在,而东亭子桥因附近已有新建桥梁供人车通行,故暂时封闭,予以保护。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