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英桥
登英桥,又名章家桥,亦称学桥,位于城厢镇人民南路6 号(现为华旭财富中心),跨陈门塘。初为木桥,在儒学(孔庙)前,跨陈门塘。元天历二年(1329)章友之建,故名章家桥。明景泰五年(1454)百户程顺易重建,并易以石,教授李亨取“英俊才髦之士登此桥”之意,易章家桥名为登英桥。
登英桥旧影
儒学既称孔庙,亦称学宫,是崇祀孔子的处所,又是教官训导文武士子的学舍,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初建庙,学在州治北。至正十七年(1375)废。明正统元年(1436)建太仓、镇洋两卫学于陈门桥东。弘治十年(1497)改为州学。清雍正二年(1724)太仓改为直隶州,分设镇洋县,州县同城而治,学宫亦合二为一。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咸丰十年(1860)的近百年间,前后修了八次,随后毁于兵事。同治四年(1865)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扩建。
学宫东西有二门,前设“孔门”“义路”两个牌坊,各立下马石一块,内又有“金声”“玉振”两个牌坊,正中是“棂星门”,门内是“大成门”,大成门内是两庑,中供历代贤哲之神位,中间是大成殿。殿中央立一“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两侧为“四配”,两侧后为“十二哲”,殿外筑坛,环以石柱,春秋丁祭时,乐舞在此。殿后是明伦堂,崇圣祠。殿东有名宦祠,忠义孝悌祠,以及州县两学署。殿西有乡贤祠,又名希贤堂。
孔庙旧影,照片右侧即登英桥。
棂星门外,本有银杏树四棵,其中一棵传系元代旧植。学宫前有泮池,周围石栏,石栏后来移至公园(今弇山园)内,池南有文笔峰,遍植柏树,峰东侧有魁星阁。往时地僻人稀,鹳鸟群集,明高宗本《太仓十景诗》因题曰《学宫巢鹳》,并有小序,云:
太仓北门内元昆山州学废,惟大成殿巍然犹存,望气者以为太仓文运当再兴。正统初年,置卫学,巡抚侍郎双崖周公忱乃撤旧殿改造焉。殿成,鹳雀乃巢。若其年,巢于殿西吻,则西斋有中举者;若巢于殿东吻,则东斋亦然。迨今亦然,竟不晓其何理也。诗云:
殿头鸱吻碍飞云,鹳雀兔巢翳紫氛。
刷羽自矜霜猎猎,调声欲诉雨纷纷。
彤庭有分随侣,水泽无心伴鹤群。
见说关西讲堂在,可应衔为斯文!
1940年尽毁于风。大成门墙原嵌有元赵孟頫书赠顾善夫之陶潜《归去来辞》及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两碑,这两块碑本身有很曲折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
学宫东,有桥跨陈门塘,即登英桥,俗称学桥。自古以来,在这座桥上走出了多少学子,走出了多少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至今已经无法统计,然而可以说,太仓历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座桥梁的引渡之功。
1979年,为建造县第二招待所,旧建筑全部拆除,登英桥亦已不存。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