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河老街“鱼池海”

鹿河老街“鱼池海”

鹿河系笔者的家乡,镇虽不大,但历史却不短。《太仓县志》载:据传,三国时陆绩在那里开拓陆浦河,又名陆河港,后形成集市,称陆河市。再后“陆”改为“鹿”,故叫鹿河。

鹿河镇南有条老街叫“鱼池海”,当地方言念“偶池海”。鱼池海紧靠一个十来亩水面的鱼池,原来那里在镇背后,只有靠西有条混堂弄延伸出来的单边小街道,其余是沿湖一块较大的公共场地。20 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里陆续建房开店,至80年代逐渐形成“匚”字形的街道,变为小镇上最能集聚人群、最为热闹的地方。追溯鱼池海老街的历史演变,在包括笔者在内的老鹿河人心中,有着满满的记忆,能讲出不少故事,勾引出万千感慨。

鱼池曾是小镇“母亲湖”

在自来水使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个辗转通长江活水的鱼池,是镇上最大的公共水源。那时候,河道污染少,人们都饮用河水和井水,遇到潮水倒灌或暴雨,河水浑浊,就用明矾打清后煮开饮用。附近的老虎灶、茶馆、饭店、酒肆、混堂等店家和居民的用水,都在鱼池里汲取。人们洗洗涮涮也在鱼池里进行。为此,湖边建有好几座条石砌的大水桥,逢到涸水期,还用木板搭起伸向深水处的临时水桥,供人们使用。

鱼池海又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那时候,没有电扇、空调,大热天人们就靠寻个阴凉处避避暑,或到湖中游泳降降温。鱼池边那爿一半建在河里像吊脚楼似的茶馆兼书场的“水阁凉亭”,那里经常顾客盈门,他们与其说是来听书、喝茶的,倒不如说是来避暑消夏的。因为水阁凉亭处往往“近水楼台先得风”——常能吹到清凉的湖风。

晚饭后,鱼池海成了附近居民乘凉的“海洋”。男女老幼掮竹榻、掇凳子蜂拥而至,在河畔选择最佳位置“安营扎寨”。位子靠近的都会打声招呼,抽烟的男士互相敬支烟,知己的说起了“山海经”。在蒲扇的噼啪声中,不知不觉夜已深沉,乘凉的人们感到凉意、倦意齐至,才拾掇好竹榻凳子回家睡觉。

昔日鱼池海又是船舶的泊地和码头。那时候,偏僻的鹿河交通闭塞,不通公路,客运、货运全靠蜿蜒曲折的河道里来往的船只。鱼池海靠近市中心,水面又较大,理所当然成为泊地和码头。鱼池里经常停泊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从以前的摇橹船、脚划船,到后来的内河航班船。当年那种开船前吹“海波螺”的机器脚划船刚出现时,让小镇的居民惊奇了一阵,后来进港时会使河水“先退后涌”的轮船开来时,又让在水桥上洗涮的小镇居民不是被冲掉盆桶,就是被浸湿鞋袜裤管,引来惊叫声和哄笑声一片。

20世纪50年代前,每年春节,鱼池海会停满来做小买卖的外地连家船和演马戏、草台班戏的戏班船。那些来“赶节场”的连家船大多是苏北来的,船很小,船篷紧贴水面,人一走动船就左右摇晃。这些船上小孩生了一大群,由于经济困难,有些小男孩裤子都不穿。一时间,鱼池海到处可见后脑勺扎着小辫子、光着屁股的苏北囡囡嬉戏的身影,成了小镇一道新风景。

农业集体化时,每当粮棉登场上市季节,鱼池海和附近的河道又会停靠不少农村生产队的船只,从木船到水泥船,到后来的挂桨船,来时满载着卖给国家的粮食和棉花,走时带回购买的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中午时分,按当时不成文的惯例,不管事情有否办完,船上所有社员都会集体上馆子,高高兴兴饱餐一顿回去可以报销的酒饭。那时候,鱼池海里船只停泊得水泄不通,饮食店里常常顾客盈门。

春节常现“清明上河图”

昔日鹿河春节期间,有“摆祭桌”的民俗,那是祈祷“火神”免灾保佑的祭祀盛典,举办时间从正月半到正月二十,故鹿河的春节非常热闹。因鱼池海那里有块较大的公共场地,临时集市都安置在湖边空地上。那时候,前来鹿河跑码头做买卖的人特别多,有流动商贩,有民间艺人,有游医药贩等,三教九流,各显神通。他们在鱼池海或搭棚摆柜设立“店铺”,或掮台掇凳安置临时摊点,或挑着骆驼担见缝插针,整个鱼池海摊点星罗棋布,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商贩中以卖炒货、小食品、糖果居多。如江北长生果(花生)、葵花子、扦光荸荠、海棠糕、方糖、棒糖等。这类食品现在看是再平常不过了,但在当时,一来当地没有,二来现做现卖,在小镇人眼里也感新鲜。那些长生果都是苏北连家船商贩带来,在鱼池海湖坡上支起锅灶现炒的,大概品种关系,加上他们掺石砂用文火炒熟,吃起来特别香脆。扦光荸荠像糖葫芦一样用竹签穿起来,价格便宜,吃起来方便,很受顾客欢迎。

商贩中卖手工制作玩具的也不少。有卖胡琴、“地黄牛”(一种在地上转动时能发出似牛叫声的玩具)、空竹等竹制玩具的,有卖纸卷蛇、“花脸脸”(假面具)、风筝、“风转转”(风车)等纸制玩具的,有卖木刀、木枪、木宝剑等木制玩具的,还有泥叫蛙、万花筒等。这些玩具色彩鲜艳,大红大绿,多数系商贩自产自销。由于价格低廉,在洋玩具未出现于农村时,颇受小镇儿童的欢迎。

有供看“西洋镜”和“无声电影”的。西洋镜,一个特制的木柜,外面有几个观看孔,经营者边唱着小调边击打小锵钹以招揽生意。放映无声电影是搭一个密封的棚,里面有银幕,外面有好多观看孔,顾客付了钱就可坐下往里看。那时没有电,放映用电靠工作人员手摇脚踏摩擦发电。记得大多电影内容是西洋哑剧之类的搞笑动作片。那时候,闭塞的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大家对西洋镜和无声电影等挺感新奇,都会去尝试一下。

民间艺人有做面人的、吹糖人的、做棕榈小动物的。他们挑着作为工作台的担子在路边一放,就会围上很多小孩观看。只见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分别将五颜六色的面团、糖团和翠绿的棕榈叶,捏捏揉揉、剪剪贴贴、吹吹弄弄、编编穿穿,就制作成活灵活现的面人、糖人和小动物。尤其是吹的糖人,既能玩,又能吃,颇受小朋友欢迎。

吸引人的还有“小热昏”卖梨膏糖。他们两人一档,敲着镗锣又说又唱,内容风趣诙谐,表情动作夸张滑稽,常引得群众捧腹大笑。“跑马撮戏法”(马戏)也挺吸引人。他们临时租用离鱼池海不远处的私人地块,在那里搭起帐篷演出。表演的节目主要是杂技、马术、“戏法”(魔术)。印象最深的“三上吊”(空中飞人):将小女孩的发辫同高架上悬下的绳子缠绕在一起,然后把小演员吊在高空,来回晃荡,表现多种惊险动作,真是“一发千钧”,让观众为演员的安危捏一把汗。

游医药贩有“卖拳头”的伤科,他们表演武术、硬气功,兼看伤,卖自制的伤膏药、伤药。有推着一辆装了草药、动物犄角及海马之类药材的车子,撑着一顶大布伞的“野郎中”。他们为群众看病,往往将就诊者病情说得头头是道,似乎八九不离十,但他们卖的那些药材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故当地民间流传有“野郎中说真病,卖假药”的俗语。

在此期间,不仅镇上的居民、乡下的农民,连毗邻的四乡八镇的群众都会赶来,观看鹿河“摆祭桌”的祭祀盛况,顺便到鱼池海游逛购物娱乐。我们小孩子更是喜欢在那里玩要,几乎到了乐不思蜀、忘了回家的地步。那时候,鱼池海真可谓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其热闹场面,可与宋画《清明上河图》上的画面媲美。

发展渐成“环湖商业圈”

同江南水乡集镇市中心临水之处商业必然发达的规律一样,环湖商业圈也逐渐在鱼池海形成。先是菜市场迁移过来。鹿河菜市场原来在市中心十字弄口,那里有“肉砧墩”(肉店)和“鱼闼子”(鱼摊),沿街摆放着一长串卖蔬菜的担子。20 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了食品站,鲜肉、水产供应门市部迁移到了鱼池海,加上沿街摆摊影响交通,菜贩们后来也奉命搬往宽畅得多的鱼池海,那里就成了小镇新的露天菜市场。

上鹿河市场的菜贩大多来自毗邻的常熟市东张乡横塘“湖上地”。那里的农民专业种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蔬菜上市已有数百年历史,鹿河也是他们一个固定的销售点。由于“湖上地”的蔬菜品种多、质量好,很受居民欢迎。直到50年代中期成立山地货合作商店引进外地蔬菜,当地农民也逐渐种菜上市,才打破了“湖上地”菜贩一统鹿河蔬菜市场的局面。

鱼池海菜场尽管是露天的,且只做一个早市,但也非常兴旺,每天都是熙熙攘攘。到了20 世纪70年代,镇上填塞了鱼池一段,就地盖了个玻璃钢棚,荤素菜摊全部进棚交易(后来又东迁至新区),鱼池海才告别了露天菜市场的历史。

昔日,鱼池海作为市背后,商店并不多,除了两家茶馆(兼书场)、一家酒饭店和一家老虎灶外,西侧傍河有爿木行,木排就泊在鱼池中。东侧河边有一个做酒的作坊,其余则是成片的农田。20 世纪60年代后,粮食部门、供销社看到那里依湖傍水,面积较大,可建码头、仓库和场地,运输方便,有利贮放粮食、棉花、化肥等大宗物资,于是分别征地,大兴土木,先后将粮食供应站、粮库、棉花收购站、土产废品收购站和农资商店等,从已不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旧址,搬迁至鱼池海东侧的新址。与此同时,合作商店在鱼池海空地北侧建起了新网点,把在老街经营的饮食合作商店、茶水合作商店等都迁移出来,山地货商店(兼营水果)扩大了门市部营业场所。“文革”结束后,茶馆翻建成楼房,上面专设书场。乡里的文化中心、电影院等也相继在那里建造开业。粮食部门又在靠鱼池海边盖了大楼,开了商店,供销社则将糖烟酒等商店也搬到了鱼池海。

由于镇上老街的商业网点向鱼池靠扰,在90年代鹿河整个商业街区向东市新区发展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鱼池海那里成了小镇的商业中心,从早上到傍晚,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改革开放后,鹿河市镇面貌日新月异。9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东移,新建的街道上商业网点鳞次栉比,最早的老街早已变成居民区了,鱼池海那里则成为西市梢一段相对偏僻的街道,鱼池里也因公路的四通八达少了船只,那里的环境相对清静得多,昔日鱼池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喧闹场面,已成为老鹿河人的记忆。

(夏肇中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