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帆桥

普帆桥

普帆桥,又称普天八旬桥,位于娄东街道岳南村,跨湖川塘,南北向。初建年代不详,原属沙溪镇岳王,2011年划归娄东街道。其名来历,或谓“普济千帆平安”,至于“普天八旬”之名,大约是祈望与天同寿之意吧。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为三孔石壁平板桥,桥边刻有“岳王镇董募捐,众姓捐资修造”字样。桥柱上镌刻有桥联,北面的联语为“一民修造桥梁事,万人来往不忧心”,虽与联格不符,但联语通俗易懂,不必苛求,它反映出了造桥为万民造福的朴素思想,也与此桥的名称相吻合。南面的联语为“东出大海到洋外,西进长江到四川”,颇具一定气势,然同该桥的联系似乎不大,也不易理解。如今桥仍牢固,可通行人。桥长二十六米,宽一点六米,通航净跨五点五米。

关于普帆桥之建成,以及它的名称的来历,在民间有一则传说被敷衍得颇有意味。

很早很早以前,娄东有个姓王的石匠师傅,在造桥技术方面首屈一指,无人能敌。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姓费,小徒弟姓浦,几年下来,已得其真传。

费、浦两人性格不同。费师兄比较外向,平时喜欢表现自己,有些骄气;浦师弟则性格内敛,做事比较低调,为人谦让。若论技术,两人在伯仲之间,各有所长。费师兄脑子活络,各种技术要领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像,但手法比较粗糙,往往浅尝辄止;浦师弟学技术虽然慢一点,但他肯动脑子,喜欢琢磨,勤于钻研。因此活虽慢点,却应了那句老话“慢工出细活”,往往做得十分精细,耐人寻味。师兄弟俩明里和和睦睦,暗中却一直在较劲,总想证明自己的技术比对方更胜出一筹。这一切,王师傅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懂得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的道理,觉得是到了考考他俩本领的时候了。

这一年,王师傅接到同时在湖川塘上建造两座桥梁的生意,决定分别由两个徒弟担纲建造,并且决定从桥的选址、设计,材料的选用和施工、用人等方面都由他们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绝不插手。为示公正,王师傅让他们两人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取舍,最终确定费师兄造北面那座桥,浦师弟造南面那座桥。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费师兄先完工。人们望着临波而起的这座长六丈,宽四尺,造型流畅、气势不凡的大石桥,啧啧称奇,纷纷跷起大拇指称赞。费师兄听着一片赞美声,心里喜滋滋的。

有人拿来笔墨纸砚,请造桥师傅为桥梁题名。费师兄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沾沾自喜起来,心想:我建造的大桥,当然要将我的姓放进去,这样才能流芳百世。于是提笔挥毫,写下了“费大桥”三个大字。并由此心生意念:这下可把浦师弟给比下去了。

浦师弟虽比费师兄晚了几天完工,但是桥梁建造得毫不逊色,并且更加宽阔一点,桥长同样六丈,宽为五尺,看上去很雅致、美观。

落成之日,也有人拿了笔墨纸砚来请浦师弟给桥题名。浦师弟对自己的作品自然也很满意,他思考片刻,提笔欲题“浦凡桥”,并征求旁人的意见,众人都说好。这里虽有一份自谦的意思,但继而一想,把自己的姓氏嵌了进去,再平凡也总有标榜自己的意思,这与自己平日的低调为人不相协调,遂停笔沉思,难以落笔。这时,忽见远处有一帆疾速驶来,他灵感一闪,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了!”然后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普帆桥”三个大字。一位老先生在旁边连声赞誉:普者,浦之谐音也;帆者,凡之谐音也。一个普通平凡的桥工,造了一条并不普通平凡的桥梁,普度天下普通平凡的百姓,普帆桥,这个名字起得好!

过了几天,王师傅来检查验收师兄弟俩所建的桥梁。先看小徒弟造的普帆桥,说了一句话:“你今后要没饭吃了(暗夸桥造得坚固)。”再看大徒弟造的费大桥,也说了一句话:“你怎么把桥造在了这里(意谓选错了桥址)?”

王师傅说的这两句话,后来都得到了应验。普帆桥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始终屹立在湖川塘上,连一点小小的损伤也没有。而费大桥,因桥址选在湖川塘与横沥河交汇点西边的转弯处,南面推艄往西、北面板艄往西的船只,因风力与惯性的作用,都会撞上桥脚,时间一久,桥脚松动,终被撞塌。

(陈健 撰文)

按:根据张元彬收集整理的岳王民间传说重新整理编排,特向张元彬先生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