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城古街道
太仓古为滨海村落,人烟稀少,户不满百,元开创漕粮海运遂日益繁盛,成为万家之邑。娄地原是木栅围城,太仓州志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遣部将高智广拆常熟支塘城移筑太仓城,城围改用砖石而筑,太仓从此正式拥有“城高而坚,池广而深”的城池。
宋室南渡,融会了丰富的中原文化,财货所居,珍奇所聚,歌台舞榭,春船夜市,实在是热闹去处。有城才有街道,城里水巷蜿蜒,倚棹摇橹以行,画舫朱楼,绮琴锦瑟,才子佳人以美酒佳肴接,东西南北桥相望,滥觞共著待四面八方客,处处楼前飘管吹,迎朝晖,水道脉分棹鳞次,送夕阳,家家门外泊舟航,舟楫之盛,饮食之奢,市井酒肆,遍布城郭,即使开着几扇板门也是卖些杂货或是吃食。城外物产丰饶,芰荷长留一道春,临水之亭,楼外绿杨楼上酒,漕渠之上,有人凭栏望春郊。万国来贡皆由此登岸,明初下西洋由此启锚,居货山积,行人水流,万家烟树,控江达海,商肆辐辏,贸易之盛,甲于天下。垂杨曲巷绮深阁,以湖山胜,以市肆胜,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到了清雍正三年(1725),太仓升为直隶州,娄城这个时候作为直隶州的街道更是发展,所以太仓城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江南特色,历史风尘,于今来思竟也无可复其旧观。
娄城的传统街道都是依据自然地势地貌、沿河流自然环境而建,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理念。古镇的街道都沿河,河街平行体现一种老街的古风。街沿河所以居室也傍水,临河的一边称作下岸,另一边称为上岸。上岸的民居住宅一般是深宅大院,临街有二三间门面,而纵深却有四、五、六进,所谓登堂入室不辞深邃,朱门大宅不可胜记,现在保存的王锡爵故居和张溥故居便属于这一类。下岸的民居住宅则是人家尽枕河,建筑结构几乎都是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上方,下面用木桩或石条支撑在河床,上架横梁,铺上木板,像吊脚楼用杉木长柱或硬杂木将屋架托起,垒石为础,长长的柱头高低错落支撑着半壁房屋,屋子生根在河床,岸上的粉墙黛瓦与河面上的波光相映,形成古镇独特的景观水阁。沿河开窗可依栏观景,人站在窗内可以用吊桶伸出窗外打水,遇上阴雨天坐在窗前,一边听窗外雨声入河,一边吟清丽诗句,吴伟业《梅村》诗有“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天籁人籁交融,意趣无穷,午夜可以听得橹声欸乃,知道船儿飘然而过,感知娄城人的生活风情,这个意境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心爱,这种半吊型虚悬有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建筑设计理念,现在在沙溪、直塘还能够见到。
“汩汩流水伴人家”,这种情景现在在沙溪还能够见到。
河街平行,水陆相邻。古镇的街道几乎都平行于河道,不是横向的致和塘就是纵向的盐铁塘。老街两边的店铺和民房的门大多是木板,上面留着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太仓古街道的宽度很窄,一般为一米半至三米的样子,而新东街老街一段更窄,大概是一米至一米半的样子,因为两人在街头对面而行,相过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脚步,不然很容易擦肩的。这个距离可以使街道两侧的人在自家屋子里就能清晰看清对门邻居家里人的脸,自己一面做着手中的事情,一面与对街的人拉家常,那留着残缺雕花的门只开了半扇,老妇人就坐在掩了半扇门的门口小竹椅子上纳着鞋底,边上放着一只小竹簏,里面都是针线剪刀之类的物什,她已经老了,头发花白,脸颊干瘪,额头上满是皱纹,青筋凸出的手上盖着褐斑。显然她曾经美丽过,因为她的坐姿很优雅,或许还是个大家闺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她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打开着的斑驳残破的两扇木门衬托着她的落寞神情。这情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还能看到,那个时候新东街没有改造,特别是在州桥向东一段基本上保持着原样,而二十年后我在浏河镇工作,发现中心北街有一段也还保持着那种古街模样,拄着拐杖踯躅独行的老人,光着膀子乘凉的汉子正依河岸上百无聊赖,怅然若失的样子正是那种淡然与世无争的一丝衰败气息,或许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一个无可逆转的命运之中,或许他正在等待着小巷中走来的撑着雨伞的姑娘。想到这儿我真是欣喜若狂,倒也是别有韵味,我把它叫作明清老街,让居委会将街坊的人召集到一起开会,作为旅游开发,现在还保存得很好。
新东街老街一段更窄
娄城的主要古街道有许多是用青石板铺成,显得厚重、坚实而又不失古朴与自然的格调。街道呈曲线状,从街口望去宛若游龙,一眼不可望尽。街道路面的青石板有大小不等的缝隙,这增强了雨天的渗水功能,有的青石板上还凿有粗糙浅槽以防路滑,体现人性化的考虑。它是充分考虑了娄城雨季的特点,下雨天街路不积水,固定的街屋与流动的雨水给人以动静结合的美感。所有街巷的景观隐含着江南传统街巷布局的意蕴,街面的连续、转折、收放、开合、明暗等人居环境的人文设计,门窗、材质、面宽都是近似,水平界面的地面和檐口连续,这个连续又不是所有界面形式都是连续,而是通过暗示把整个空间联系,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笔断意联在多样变化中体现着统一的连续感,比如相同的乡土材料如竹、木、土、石的灵活运用,色彩的一致性与体量的一致性又使得建筑之间不经意的联结促成街道边界立面的连续,而垂直界面整齐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个体间相近的檐口标高和屋脊高度又有变化,在整齐间的这种变化有着强有力的视觉引导性,因此一点不显得单调。
下岸的民居住宅是“人家尽枕河”
有的青石板上还凿有粗糙浅槽以防路滑
街道的收放与转折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人们穿街走巷,尽管只是简单的线性运动,但就是这个近似于二维空间的活动却极尽所能给人带来丰富的空间体会。其实太仓的许多老街都有一个收放变化,十来米长的一段街道就会有一次转变,街道中段会有明显的放宽,而界面的任何凸凹都会极大地影响人的空间感觉,这样的变化会给人以最强烈的空间围合感体会,形成放、收、放、收、放的格局。转折处长度也有变化,转折有因为建筑内部使用形成的转角,也有因为地形关系造成街道发生相应变化,完全是与自然互动,这种特有的契合关系使很多街道成为顺应河流的自由曲线。这种界面转角一般都是钝角,很自然地造成街路显得随意而相对柔和,有单体建筑的屋檐,转折是九十度的转角而檐下墙体却是很随意地斜切过来,使街道景观更富于气息。整条街道还有开合变化,一侧打开一侧围合,一边放开一边相对封闭,这是对街道空间的一种有机划分,“开”打破了过于完整所带来的呆板,这样就在统一中有了变化,“合”是为了保证人对空间形态的感受有完整性。街道因为功能需求,还有从船只靠岸、洗涤等方面的需要,所以沿河打开多个围合界面,在街道的首尾和中段都有一处很大的界面打开而形成具有开放景观的节点空间,而老街沿河一面的房屋排布建筑也明显比里侧的建筑密度低许多,使人在街中不觉得两边的房屋将街道封闭所产生的心理压抑。还有,街道景观自然树木植被形成的柔性界面,或者是沿街居民在自家门前种树植草。我上学路过的时候有种扁豆、丝瓜、豇豆、茄子的,既是对个人空间的一种私有性的界定符号,又增强了个体空间的个性化、景观化和标志性,不仅增强柔美景致的视觉美感,还可以使得建筑界面柔和,增加自然活力,起到了延展个体空间的作用。吴梅村《梅村》诗有“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句,这是用多刺的灌木枳木编织而成的篱笆,围环茅屋数楹,屋影掩映着缀满青苔的小径,在茅屋周围生长着翠竹和鲜花,就是此中情景,这种影像在老城区改造前还随处可见。
老街杂货铺
老街杂货铺
(石竹茗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