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石皮弄”
“石皮弄”是一条老街,南北向,南面为现在的新华街,北面到县府街,全长二百米左右,为碎石路面,在20 世纪70、80年代进行了翻建。弄南口原有时代照相馆、新华饭店、戏院等。里弄比较狭窄,仅能容一辆人力三轮车通行,在20 世纪90年代被拆除。
石皮弄旧貌,现已不存。
关于“石皮弄”名称的来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石皮弄的传说”。讲的是古代太仓在各级衙门做官的人很多,做大官的也不少。原太仓城内有一条从西门到东门的大街,大街的中心地方有两座面南的官邸(今卖秧桥东约五十米的地方)。西面是明代宰相王锡爵之孙、清康熙刑部尚书王掞的宅子,东边则是清道光状元陆增祥的状元府第。两座官邸的围墙有两层楼高。两座官邸之间有条南北方向的无名长弄堂。弄堂口住着一位石匠,弄堂底住着一位皮匠。两位师傅靠自己的手艺生活。他俩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经常省下一些米粥送给穷苦的左邻右舍。后来出现了祸害人间的蛇精,石匠挥动大铁锤,皮匠使用大快刀联手与蛇精激战。激战中石匠的大铁锤使大蛇身受重伤;皮匠的大快刀砍瞎了大蛇的左眼。大蛇被砸被砍,痛得尾巴乱甩,垂死挣扎,将石匠抛出二丈以外,并张开血盆大嘴想先干掉皮匠。不想皮匠十分机灵地往左一跳,让大蛇扑了个空。同时皮匠用大快刀对准大蛇的右眼又是狠命一刀,将大蛇的右眼砍瞎。此时倒在地上的石匠快速爬了起来,抡着大铁锤冲了过来,对准大蛇心口狠命一锤。身受重伤、瞎了双眼的大蛇仍是乱窜乱咬。石匠和皮匠最后对准大蛇的七寸命门,猛砸猛砍,终于将为害人间的蛇精打死。为了歌颂和纪念石匠和皮匠为民除害杀死大蛇的功绩,城厢镇的老百姓给这条无名弄堂起了一个名字叫“石皮弄”。“石皮弄”的名称就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地名常常对应着一些传说和故事,隐约地、曲折地反映出该地生活面貌的本真。上述传说虽然也曲折地反映出了些许历史本真,但这个传说其实是从“才子配佳人”的故事中演变而来的,而这个“才子配佳人”的故事则涉及“石皮弄”的原始名称。
在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卷四“营建·坊巷”中载:“声教坊:鼓楼桥东;太平坊:鼓楼桥下。”在其他版本的《太仓州志》中亦有同样的记载。坊,字典中的解释为“街道里弄的旧称”。鼓楼桥下的坊,应指桥下的沿河小路。而鼓楼桥东堍南侧是盐铁塘与致和塘交汇处,其时上面无横跨致和塘的桥,是断路。卖秧桥西堍北沿河则是原提举脱脱所建的收税机构——庆元市舶分司,即现城厢一小所在;卖秧桥西堍南则是武陵街。所以《太仓州志》上所说的“太平坊:(在)鼓楼桥下”应是桥下沿盐铁塘东岸通往四安桥方向的路。此路《城厢镇志》上记载为“无名,卖秧桥东堍到原太仓浴室。”
鼓楼桥(卖秧桥)是城内大街上横跨盐铁塘的一条东西向桥梁,大街的南侧是与大街平行的太仓塘(致和塘),据《城厢镇志》载,在武陵街与现人民路间,太仓塘上相邻的两座桥为武陵桥(也名惠安桥)和致和桥(也名富安桥),均为元代桥。致和桥现位于人民路上,武陵桥则在盐铁塘之西侧,所以大街之南,盐铁塘(鼓楼桥)东到现人民路之间不可能有坊。但在我的记忆中,武陵桥与致和桥之间应该还有一座火弄(常误读为“龙”)桥,过火弄桥好像也有一条荒凉的小路。但即便如此,此小路也应标注为“火弄桥南堍”,断不会标注为“鼓楼桥东”。在大街之北侧,盐铁塘与现人民路之间则只有一条“石皮弄”,因此,《太仓州志》中所说的“声教坊”应当就是当年的“石皮弄”。
“声教坊”中的“声教”为佛学术语,《佛学大词典》上说:“教由声而说,故曰声教。”那么“声教坊”又是怎么演变成“石皮弄”的呢?此中也有多个版本。
“音乐说”
当年鼓楼桥一带已是繁华之地,“声教坊”之名是因为其时这里多音乐、戏剧辅导、培训、教育的学塾,前来学艺的人甚众,音乐声、学戏、唱戏声不绝于耳,故名。这当然也为闹市平添了一道风景。“石”字作为名词,也解释为石磬,是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例如北宋黄庭坚在《寄陈适用》中就有“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之句。“皮”字则也常组词“皮黄”,为一种戏曲声腔,系西皮和二黄的合称。“弄”,不仅解释为小街小巷,还可以解释为“奏乐或乐曲的一段、一章”,如弄琴、梅花三弄。此中“弄”即为“演奏乐器”之意等,这就都与音乐有关了。开始时这三个字是各自为政,并未归并在一起,均指代此处的歌舞升平之况。后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以“石”“皮”“弄”顺序排列讲起来最为顺口,而且也表示为“在乐器伴奏下,歌声、戏曲声飞扬”之意,所以逐渐就用“石皮弄”指代这里的音乐盛况了。
“戏剧说”
当时这里的戏剧创作、演出培训很兴旺,有人创作了一出“才子佳人”戏,名为“石公子与皮才女”。内容为石员外之公子石秀才,与皮财主的女儿皮月娟是郎才女貌,知书达礼,并深深相爱。但因父辈有积怨而历经磨难,石秀才病亡。在丧葬时,皮月娟扑在棺材上哭得死去活来,结果感动上苍,石秀才复活,两人终成眷属,而上辈的积怨也就此化解。由于这出戏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离奇,表达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的意愿,所以很快就流传了开来,在太仓及附近各地频频上演。由于其中主角为“石秀才”和“皮才女”,所以“声教坊”先是被称为“石皮坊”,后来随着“坊”字被“弄”字代替,“声教弄”也就被称为“石皮弄”了。此后由于戏剧的传播作用,原名“声教坊”反而逐渐被淡化,“石皮弄”之名称就鸠占鹊巢了。四九年后,特别是“文革”中的极左年代,在口口相传中,老员外属于剥削阶级,其子女为狗崽子,于是主角就换成了劳动人民:皮匠和石匠;而“才子配佳人”被认为是封资修毒草,就变成了勇斗(牛鬼)蛇精(神)内容的故事。
“读书说”
有人认为其时专学音乐、戏剧者虽多,但毕竟也有限。从正统的角度来说,当时此处应大多为一般性学塾。因为当时正规的官学中“诗与乐”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含有“乐舞”“乐器”的教育,《太仓县教育志》中称官(庙)学中还有专门用于“置、修理礼乐器”之学田。所以作为官学的补充和校外辅导的学塾,在讲授《四书》《五经》等正规课程的同时,也必会将“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一般的教学也是开口用声音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此处称为“声教坊”应该也是名副其实。那么又怎么会演变为“石皮弄”的呢?这就与提倡刻苦读书有关了。因为此处学塾中崇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理念,提倡苦读、多读,而且不断有考取功名之人,充分证明了“读书破万卷”之效果。所以当时有人就想将这种读书精神体现于弄名上,当然了,说成“破弄”那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就把“破”字拆解为“石”和“皮”两字,将此弄谓之“石皮坊”(后来再演变成“石皮弄”)了,当然此中“石”和“皮”合成之“破”字,应解释为“尽”,此弄遂有“读尽万卷书”之意了,当然也蕴含着读书后能荣宗耀祖的意思。而后来此弄西边成为王姓高官大宅,东面成为陆状元之府邸也似乎印证了这种意思。
“名菜说”
据说当年此处正值繁华之中心地段,人气颇旺,食客也多。于是在此处就开出了不少酒楼饭店。而此弄中几家饭店酒店的招牌菜为“石皮”。石皮是野生的,也叫石耳,俗称“石衣”,是一种药用山菜,营养价值极高,为招待贵客的上等佳肴。在吃货们的眼中,此处为专门食用野生佳品石皮之处,称其为“石皮弄”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在“声教坊”开“石皮”为招牌菜的饭店酒店,也就更有助于“声教坊”演变成“石皮弄”了。
最后还需一提的是“后石皮弄”。《城厢镇志》上说:“影剧弄,人民北路起到盐铁塘。曾用名:后石皮弄。”
在我们小时候对“后石皮弄”并没有印象。那时我住在一致堂,小学就读于城小。有时上学出后门到县府街,向西,经过石皮弄的北端走过四安桥,再到城小上学。记得那时石皮弄与县府街成丁字形,当时的县府街主要是石皮弄东边的一段,石皮弄西面的一段有点弯曲,也有点落荒。石皮弄是南北向的,南面为首,北面为尾,如果有“后石皮弄”的话,应该在再往北的位置,但事实上石皮弄到县府街就为止了,再往北那时就没有路了。另外上述所说的后石皮弄,即影剧弄是东西向,垂直于原石皮弄的,所以它不可能是原石皮弄后面(北面)的一条路。
在我的印象中,太仓最早的专门电影院是20 世纪50年代初,由县人民委员会大礼堂改成的太仓电影院。其座位全是长条木靠背,座位号用红字写在木靠背背面,电影票票价开始是五分,后来为一角。1962年在县城新东街新建太仓剧院。1978年2 月位于人民北路的人民影剧院建成并开业。这个影剧院建在县府街南,现人民路西的两条路交界处,其占地也包括原石皮弄的北端一段。也就是说1978年以后的石皮弄,其北端到新建的影剧院为止,比原来到县府街为止缩短了约五六十米。同时在新影剧院的旁边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由人民路向西通往盐铁塘方向的新路。此路原本无名,开始时人们称之为“石皮弄后面的一条路”,这种说法比较繁琐,逐渐人们就把它简称为“后石皮弄”了。后来在规范地名时,此路采用了“影剧弄”之名。但后来在编《城厢镇志》时,又将“后石皮弄”备注为“影剧弄”的曾用名。
(陆钟其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