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塘老街十座桥

直塘老街十座桥

直塘是江南一个不起眼的水乡小镇,却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古时的直塘曾经辉煌过,太仓诗人吴梅村诗云:“直溪虽乡村,故是尚书里。”

古时人们利用河流、桥梁为城防治安服务,直塘也不例外,直塘的城防治安处在一个巨大的中字形之中。七浦塘从西向东贯穿市镇中央,七浦塘之南为河南街,周泾河东首连接七浦塘,环绕河南街向西与河南街西首老鸦浜相接,老鸦浜北首接七浦塘。若要进入直塘河南街,必须经过跨周泾河的东首平昌桥(俗称小石桥)、重冈桥及跨老鸦浜的小木桥。七浦塘之北为大街,玉带河(古称市河)东西两头连接七浦塘环绕大街。若要进入大街,必须经过跨玉带河东首的寅升桥(俗称市浜桥),中间的通济桥(俗称李王庙桥)、洋木桥以及玉带河西首的杨木桥(俗称安里桥)。连接大街与河南街横跨七浦塘的东有溥利桥(俗称大石桥)、中有陌巷桥(俗称木行桥)、西有宣仁桥(俗称仙人桥)。

平昌桥

首跨周泾河,北接普济南街,史载普济街在宋代时为直塘的主要大街,元代至顺四年(1333)由谢总管建,桥名为中市桥,俗称小石桥。后因桥东有寺院,保佑平安昌盛,遂改称平昌桥。现平昌桥东有普济寺,它传承了广安寺的香火,为广大佛教信徒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要不了多久,在平昌桥畔将矗立起一座雄伟的宝塔。

平昌桥(小石桥)

重冈桥

重冈桥

在平昌桥西二百多米处,重冈土地庙前跨周泾河,经过此桥方能进入河南街的中部。清道光年之前庙废桥还在。20 世纪80年代由虎泉公司出资重建水泥平板桥,2015年因拓宽直塘小学校门前的虹桥路,改建成二车道的水泥平板桥,桥名仍为重冈桥。

小木桥

在河南街西端跨老鸦浜,从西向东进入河南街,必须过小木桥方能进入。小木桥可能在清道光九年(1829)后建成,因为由太仓双凤人时宝臣在道光九年写成的《直塘里志》中并没有记述,当然从古时直塘城防治安的严谨来推测,小木桥顾名思义是一座小桥又是木头搭成,也有漏记的可能。小木桥在1956年底随着开挖七浦塘而拆去,后取仙人桥石料,南移三十多米处建小石桥。因在原关帝庙处,小木桥又俗称关帝庙桥。现小木桥改建成水泥平板桥,原做桥面的六块长石条被废弃在东桥堍南河边。

小木桥

寅升桥

在直塘老街东首跨玉带河,因玉带河古时是直塘市河,寅升桥俗称市浜桥,从东进入直塘老街必须经过此桥。20 世纪90年代中玉带河被填,桥尚在,后因解决出水问题,排水管浇水泥场,桥被水泥场覆盖,为此群众要求按原样恢复,但在施工时因野蛮操作,凿断了刻有“寅升桥,同治十二年三月仝里重建”字样的桥梁二根。

寅升桥

通济桥

在普济北弄口,从北进入直塘普济北弄至老街必须经过通济桥。清康熙初(1662),普济大师修复丛林寺(前身为广安寺),后为纪念普济大师,把直塘南北两弄改称为普济南北弄,普济北弄口的桥为通济桥。清同治十二年重建(1873)。李王庙原在普济南弄平昌桥北,后迁建广安寺伽蓝殿的遗址,李王庙在通济桥西,通济桥因此俗称李王庙桥。现也因玉带河被填,桥废,但桥尚在,桥梁上刻着如意图案以及“通济桥,同治十二年”等字样。

通济桥

洋木桥

跨玉带河连通直塘老街贫弄。相传贫弄是“贫子”出入直塘老街的唯一通道。明初洪武十年(1377)将元朝一部分的贵族流放在直塘北面的堰头泾,人们把他们称为“贫子”并对他们严加管束,婚丧喜庆不准举乐、不能与当地人通婚,出入直塘大街必须过洋木桥及贫弄,这种规定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洋木桥20 世纪80年代因新建玉河路、虹桥路、洋木街,连通光明路而改建成水泥拱桥,90年代中玉带河东段被填,拆除政府财政大楼,将虹桥路向南延伸过陌巷桥、重冈桥直至金叶路,此时废除洋木桥。2000年区划调整时,政府大楼连同洋木桥圈入原直塘小学内,2018年撤乡镇改造提档,洋木桥被拆除。

洋木桥

杨木桥

跨玉带河西首,连接大街西面的安里街,俗称安里桥。从西进入安里街及大街必须过安里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现改成水泥平板桥。桥旁有被遗弃长一点六三米、宽零点五六米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板一块,上有八卦形花纹,疑似仙人桥遗存的龙门顶石板。

杨木桥(安里桥)

大石桥

溥利桥

跨七浦塘贯通普济南北两街,坐落在直塘大街与普济街相交十字路口南十余米。南宋绍兴中期(1147年左右),僧了悟集资建造,名香花桥。后因为在广安寺前,又名寺前桥。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直塘里人徐朴(寻乐老人)捐资易石与原寺前桥合并改建成石桥,名溥利桥,俗称大石桥。

《四库全书》卷七十一“太仓州”记载,溥利桥为太仓州第四桥,“广安香花桥在广安寺前俗名寺前桥,宋绍兴中建”。排名在沙溪义兴桥之前。

大石桥垮塌前为三孔拱桥,十分雄伟,1954年8 月30 日清晨,北桥堍的灰炉先行倒塌,未引起人们注意,照常在桥上通行,至上午9 时许石桥垮塌,压死一名周姓女孩。后建木结构便桥,至1971年建水泥平板桥,2003年重建水泥步行桥,但仍称大石桥。

陌巷桥

位于溥利桥西,跨七浦塘贯通虹桥路。明洪武(1368—1398)中期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又易名陌巷桥(俗称木行桥),桥上立牌匾上书“陌巷慈航”,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建并废除牌匾。陌巷桥原址在贫弄口南,为木结构,1951年在原址翻建木结构的陌巷桥,后因七浦塘的拓宽而被拆除,向西移五十余米仍建木结构大桥。1983年7 月,拆除木结构桥建水泥拱架桥,2005年拆除水泥拱架危桥建水泥平板桥,仍取名陌巷桥。现在是从南进入直塘市镇的主要桥梁。

陌巷桥

仙人桥

原坐落在大街西首跨七浦塘,连接安里街与河南街西。据《直塘里志》载:明代万历八年(1580),因太仓王锡爵二女儿王焘贞(号昙阳),在未婚夫徐景韶墓前羽化,建此桥并取名仙人桥。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成石桥,乾隆三年(1738)重建改名宣仁桥,嘉庆年间重建、道光年间修。

近期喜欢研究直塘历史的地方文史爱好者熊某,发现重建的小木桥(关帝庙桥)被遗弃的六块大石头桥面板,其中有一块刻着“大明嘉靖辛亥李景章重建虹桥”十三个大字,另有如印章状刻着“光绪六年九月重建”的字样。

仙人桥(根据居住在仙人桥旁的老人回忆所画)

笔者就此访问了当地七旬以上的四位长者,其中一老人说自己十四岁时拆除仙人桥,今年他七十四岁,正好整整六十年——从1956年仙人桥被拆至2015年确是六十年。他们纷纷回忆道,建小木桥确实用了被拆仙人桥的石料,其中六块大石条,由匠人戴三在大石条下填上滚木撬动南移,用作小木桥的桥面。

嘉靖辛亥年(1551)早于万历八年(1580)建仙人桥之前二十九年,此处已有李景章重建的虹桥。《直塘里志》对仙人桥所述“明万历八年建,以昙阳子化处故名仙人桥”可能有误,原句中似应去掉“建”字为“明万历八年以昙阳子化处故名仙人桥”方显合理。明万历八年农历九月初九,昙阳子在虹桥南堍西的未婚夫墓前“羽化成仙”,后又在虹桥南堍东建昙阳观,于是人们把虹桥俗称为仙人桥,长期沿用俗称而遗忘了正式的桥名也理所当然。仙人桥的最后一次重建在光绪六年(1880)九月,到拆除时隔七十六年也合常理。仙人桥拆去后曾建过水泥桥。

以上这十座桥对旧时直塘的交通城防治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变迁,交通更为合理方便,其中有些桥梁因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被废,这十座桥中被废的有寅升桥、通济桥、洋木桥及仙人桥。尚存的有平昌桥、重冈桥、小木桥、安里桥、溥利桥、陌巷桥。

(吕文熊 图文)